种
【源】 周宣王时卿士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6,11,12,17,60)。【望】 河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种嵩,东汉时河南洛阳人,官至司徒(6,17,21)。种师道,宋时洛阳人,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61)。
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见《姓源》)
种氏,本种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因避难改为种,望出河南。(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
▲<汉>种劭,洛阳人,献帝时为益州刺史。<宋>种放,洛阳人,左司谏。<明>种云龙,咸宁人,正德中南宫知县。
【源】 周宣王时卿士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6,11,12,17,60)。【望】 河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种嵩,东汉时河南洛阳人,官至司徒(6,17,21)。种师道,宋时洛阳人,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61)。
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见《姓源》)
种氏,本种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因避难改为种,望出河南。(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
▲<汉>种劭,洛阳人,献帝时为益州刺史。<宋>种放,洛阳人,左司谏。<明>种云龙,咸宁人,正德中南宫知县。
读音:Tà【综】 见《中华姓府》(63)。安徽淮南(362)、广东防城(62)、台湾高雄、桃园(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 《新
读音:Shú/Shwu【综】 源出不详。四川武胜(321)、山西永和等地均有此姓。
读音:Nóngshāng景颇族姓氏,壮语原指 “官庙”,以地为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
读音:Étuō锡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 收载。未详其他。
读音:zhuān yú太昊伏羲氏,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裔嗣。(见《史记·补三皇纪》)风姓,伏羲氏后,封颛臾,为鲁附庸国,子孙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读音:yù【源】 ①相传颛顼之后有玉氏(17,60,62)。 ②春秋时楚国有掌玉玺之官,称玉尹,因以为氏(91)。 ③汉武帝时公玉带(齐南人,进黄帝明堂图于武帝)之后,改公玉氏为玉氏(6,15)。参见
读音:Sīkòu司寇姓源自官名。司寇,古官职名,掌管治安刑狱,周朝时称为秋官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其后代有以官职名为姓者。司寇姓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司
读音:Bālǔdá《姓氏词典》 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蒙古族姓,清乾隆时有总兵德福,姓此氏。”(按: 疑此即 《清通志·氏族略》所收巴鲁特氏之别译。“德福”,当即 “拜材德
读音:Qiān【源】 见《姓苑》(60,62)。系自姬姓。春秋时毛伯迁之后,以名为氏(15,60,62)。【望】 圯桥(17,418)。【布】 河南温县(284)、山东沂水(332)、台湾宜兰、台北(
读音:Bái【源】 百济(朝鲜古国)人姓,见《会韵》(7,15,17,80)。历史上百济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古代朝鲜百济国的姓氏。《集韵》中有记载。”《姓氏词典》亦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