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布】 安徽淮南(362)、河南淮南(286)、山西平陆(298)、山东沂水(332)、新泰(359)、江西萍乡(371)、甘肃永昌(392)、兰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山西之太原、忻州,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广西之永福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当以草名为姓。)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布】 安徽淮南(362)、河南淮南(286)、山西平陆(298)、山东沂水(332)、新泰(359)、江西萍乡(371)、甘肃永昌(392)、兰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山西之太原、忻州,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广西之永福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当以草名为姓。)
读音:Jiàn【源】 源于春秋。孔子弟子虙子贱之后,以字为氏(60,62)。【望】 北平(17,60,418)。【人】 贱琼,汉时右北平太守(1,15)。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
读音:Liǎn【源】 羌人姓,见《姓苑》(17,21,60)。【变】 一作〔歛〕(15,17,418)。【望】 南安(17,418)。【人】 敛歧,东晋末后秦南安人,右部帅(241)。罕见姓氏。《郑通
读音:Kuǎi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于蒯,世称蒯得,其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二是以国名为姓,商代时有蒯国(今河南洛阳西),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
读音:Wǎxī现行少数民族姓氏。彝族、藏族皆有此姓。今四川之峨边、道孚等地有分布。此姓系道孚、峨边公安局提供。藏族之 “瓦西” 氏,原为部落头人之名,以之名其部落,族人遂以部为姓,其他未详
读音:Liú【源】系自曹姓。小邾子为周时曹姓子爵国,出自邾挟之后,其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周封其子于郳,是为小邾,后灭于楚,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其后有蒥氏(17,62,63)。 【变】亦作〔
读音:Nà’nán历史上藏族姓氏。松赞干布时有纳南氏族与王族姻亲,或以 (氏) 族为姓。一作“纳囊”。见 《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读音:bù lù gū【综】 代北姓(27)。北魏时改步鹿孤氏为步氏,亦作步鹿根氏(7)。一说,步鹿孤氏后改为鹿氏(12,15,63)。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鹿氏。(
读音:Zǎishì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史记,范蠡传》云:“范蠡师计然,姓宰氏,字文子,葵邱濮上人。”
读音:Róngchéng【源】 系自姜姓。许男迁于容城(故城在今河南鲁山东南),其后以邑为氏(8,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引 《姓觿》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据《中国
读音:Tuōhéěrqín【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齐齐哈尔(23,63,180,260)。【人】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随长之妻为托和尔秦氏(260)。清代满族姓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收载,世居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