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蒙古

蒙古

读音:měng gǔ

【源】①蒙古,族名。辽、金时又译萌古、蒙骨、蒙古里等。唐代为室韦之一部,称蒙兀,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回鹘国亡,西迁,进入蒙古高原东部,分迭儿列斤、尼鲁温两大支,繁衍为许多部落。金代,各部趋向联合,称合木黑蒙古。至元太祖并蒙古高原各部,建蒙古国(397)。以部为氏(71)。又,《元史》中称蒙古氏者,乃本部人,以部为氏。而称蒙古某氏者,此乃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赐姓蒙古氏,所谓俾氏族(23,24)。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土默特(23,63,260)。③元时都元帅察罕,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太平本姓贺氏,均赐姓蒙古氏(24)。 【望】彭城(71)。 【变】亦作〔忙古〕、〔萌古〕、〔萌骨〕、〔蒙刮〕、〔朦国〕、〔蒙葛〕、〔蒙哥〕、蒙括等(71)。《高丽史》作〔蒙古拽〕(431)。至清亦有改称蒙果者(180)。 【人】蒙古纲,金时咸平府猛安人,本名胡里纲,承安进士,累官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61)。蒙古丑闾,元时元统进士,累官京畿漕运副使,出知安陆府(57)。


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乃 “蒙兀”之音转,其意为“”。《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金代,为女真族姓氏。其源有二: 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承安二年进士蒙古纲是也; 又,《金史·百官志》 “黑号之姓有蒙古氏,与《元史》所载‘赐姓蒙古氏’者异。”金代有蒙古呼喇,右补阙;又有蒙古满都,大兴主簿。②至元代,则为蒙古族姓氏。其源有别:“本为部名,遂以为氏。元太祖创业于此。”又,或为赐姓:“察罕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太平本姓贺氏,并赐姓蒙古氏。”又,“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者,于本姓上加‘蒙古’二字。睿宗时贾实喇本姓贾氏,赐名实喇,俾氏族于蒙古人同。”《续通志·氏族略》按:“元人称蒙古氏者,皆本部人,盖即系籍之义。其别部人来投者,於本姓上加‘蒙古’二字,即所谓‘俾氏族与蒙古人同’也,至察罕、太平之称‘赐’蒙古,究属作史者之讹传耳!”③至清代,仍为蒙古族姓氏。世居土默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乃金、元蒙古氏之后裔。《清通志·氏族略》按:“蒙古本部名。金时有蒙古呼喇、蒙古满都诸人,盖以部为氏;至元太祖入居此部,后创大业,以之赐姓,‘蒙古’遂为元之总部,而蒙古氏为大族。考《元史·列传》中有称蒙古氏者,此本部人,以部为氏者也;有称蒙古某氏者,此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因而赐姓者也。今蒙古中尚有此氏,盖即金、元之遗族,为蒙古诸族中之一姓云。”

猜你喜欢

  • 窒孫

    读音:Shìsūn《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姓考》注云: “即室孙氏。古 ‘窒’ 与 ‘室’ 通。”

  • 读音:guō【音】 亦音戈(Gē)(17,24)、和(Hé)(60)。参见呙(Hé)姓。【源】 女娲氏之后,娲氏去女为呙氏(24,60)。【望】 南昌(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 读音:Mò【综】 源出不详。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安徽之贵池,山西之太原、阳泉及雁北地区有分布。贵池市公安局提供; 《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未

  • 赫宜

    读音:Hèyí【源】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舒勒赫、屯昂阿、锦州等地(23,63,180,260)。【变】清驻防索伦镶白旗、镶蓝旗、正蓝旗中均有赫音氏,世居呼伦贝尔(259,260),满洲镶蓝旗中有赫

  • 拔拔

    读音:bá bá【综】 长孙氏出自拓跋郁律,生二子,长曰沙漠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即北魏道武皇帝祖父也。沙漠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仁,号为拔拔氏。至北魏孝文帝,以拔拔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见《唐书·

  • 读音:yí舜后有仪氏,故禹臣有仪狄。(见《潜夫论》) (按:仪狄,相传夏初造酒的人,后为酒的异名。)卫大夫仪封人之后。(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汉>仪长孺,西河人,善相马。<

  • 叱吕

    读音:chì lǚ【源】 代北姓(27,60,70,242)。本出蠕蠕,号俟吕邻,入魏随方音变为叱吕引,或省称叱吕,见《官氏志疏证》。考此氏当出俟吕邻部,为高车一部,其先或有入居蠕蠕者,后归魏。并非出

  • 綦公

    读音:Qígōng【综】元时有綦公直,益都乐安人,世业农,至元五年为益都劝农官,累官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21,63)。亦作綦氏(61)。

  • 塔里哈

    读音:Tǎlǐhǎ塔塔尔族姓氏。本部落 (或其曾祖) 名,遂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塔塔尔族》收载,未详其他。(按:塔塔尔族之姓名构造与俄罗斯族相同,全称分三部分:本人名·父名·姓。例如:

  • 塗山

    读音:Túshān【源】 古有涂山国,禹娶涂山氏之女,涂山氏之后(9,11,17,60)。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诸侯之地,其说有三:其一,禹合诸侯于涂山,见《左传·哀公七年)。故城在今安徽蚌埠西淮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