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éi

【源】 ①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6,9,12,17,60)。②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60,62)。③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92)。④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60,62)。⑤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72)。⑥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216)。⑦仫佬(112)、苗(117)、瑶(122,225)、水(124)、布依(131,133)、土家(387)、景颇(168)、藏(217)、壮(250)、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京兆(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12,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亦曰 ‘豕韦’ 氏,风姓。杜预云: ‘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 《唐表》 云: 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 (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 ②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 “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 ‘韩’ 之半改姓 ‘韦’。” ③ 《姓氏考略》 据《汉书·西域传》 注云: “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④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 “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⑤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⑥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⑦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⑧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 载: “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 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 “”,“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⑨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 韦,布依语指“”,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 “” 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 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 或为姓所改, , 古国名, 音yí, 读如 “”, 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 “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⑤——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 唐代有韦应物,诗人; 宋代有韦许,芜湖人; 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猜你喜欢

  • 虎朗固

    读音:Hǔlǎnggù现行裕固族姓氏。来自唐代回纥内宰相族姓“胡咄葛”。本部落名,以部落名为姓。或别作“贺朗格”、“虎那格”、“呼朗嘎特”、“霍尔勒”,后或改单姓“贺”,盖取虎朗固氏之首音

  • 韩褐

    读音:hán hè晋韩厥后有韩褐氏。(见《英贤传》)

  • 读音:Fán【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 达呼哩

    读音:dá hū lǐ契丹姓,即绰罗也。(见《唐书》)

  • 读音:jié洁,见《姓苑》。

  • 吴祖

    读音:Wúzǔ【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纳木升额之妻为吴祖氏(260)。

  • 读音:Dèng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商王武丁封其叔父于邓,其子孙以封地为姓氏。二是以国名为姓氏。古有邓国,本曼姓,其后世以国名为姓氏。三是为李姓所改。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

  • 希卜蘇

    读音:Xībǔs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260)。【变】 ①亦作〔希普苏〕(180,260)。②清镶黄旗满洲领催达里善之妻为希布苏氏(260)。〔希布苏〕似即希卜苏之异

  • 鄂爾敦

    读音:Èěrdū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敖汉(23,63)。【人】 鄂尔敦和济格尔,清蒙古镶蓝旗人,世居敖汉,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公哀

    读音:Gōngāi【源】 春秋时鲁公族有公哀氏(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姓觿》亦收。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