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读音:Mò’érjítái【综】 元时人姓。疑系蔑儿吉䚟氏之异译。帖古迭儿,默而吉台氏,元时吴县达鲁花赤。子脱脱,范阳人,累迁潭州路达鲁花赤,至正元年拜中书平章(399)。
读音:Lāsà【源】 彝族姓(375)。
读音:fù yú傅说既为相,有留居傅岩者,因谓之傅余氏。(见《英贤传》)
读音:ā rè黠戛斯,古坚昆国也,自言李陵之后,其君曰阿热,遂姓阿热氏,驻牙青山。(见《唐书·回鹘传》)
读音:Zhěn/Jeen,Jen【综】 源出不详。广东顺德有此姓(363)。
读音:Niǔgǔlù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古代女真族姓氏,原为部落名,遂以部为氏。辽代译作 “敌烈”; 金代译作 “女奚烈”,其汉姓为 “郎”; 元代译作 “亦乞
读音:jī【源】 ①齐太史激之后(12,15,17,60)。激为齐之莒人,齐王法章登位时,立激女为后,激亦作敫(62)。②宜为激里且之后,或亦出于激公宜(60)。【变】 亦作敫(62)。【望】 淮南(
读音:Fán《姓氏词典》 引 《康熙字典》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yú sūn子姓,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孙以鱼孙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族系为氏》)
读音:Zuòhé《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按:胙和,疑乃“昨和”之讹,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