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邓肃生平

邓肃生平介绍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闽沙邓氏族谱》载:邓肃,字志宏,父祖谷,长子邓普,字寰宇,次子邓慈。>>查看邓肃的诗词古文

生平

  26岁入太学,深得杨时的器重。

  徽宗当政时,在开封建艮岳,令各地进贡奇花怪石放置其中供赏玩,宋宣和元年(1119年),邓肃呈《花石诗十一章并序》批评那些借献“花石纲”以营私利的阿谀奉承之徒是“饱食官吏不深思,务求新巧日孳孳”。诗中还写道“但愿君王安百姓,圃中无日不东风”。当朝权臣见诗大怒,将邓肃逐出太学,贬回故里。邓肃义无反顾,挥笔写下“填海我如精卫,挡车人笑螳螂。六合群黎有补,一身万段何妨”的诗句,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靖康元年(1126年),在复职后的李纲的举荐下,宋钦宗于便殴召见邓肃,赐以进士出身,补承务郎,并授以鸿胪寺主簿之职。同年十二月,邓肃奉命押送金兵勒索的道释版籍前往金营,被扣为人质,在金营的50余天,邓肃毫无奴颜媚骨,镇定自如,借机察看敌营,了解军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金兵灭北宋,立楚国,扶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原北宋朝廷大臣中卖身求荣、加官进爵者不乏其人。邓肃不为利禄所动,“不食楚粟,饥饿殆不能行,万死一生”奔赴宋高宗赵构行营(《栟榈文集·奏札子》),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被擢为左正言。

  面对二帝被俘、山河沦陷的局面,目睹金兵围京之际一些朝廷“重臣”的失节行为,以及高宗朝廷甘守半壁江山、不思收复失土的投降政策,邓肃根据在金营的所见所闻,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实力和胜败的原因,大呼“金人不足畏”,极力主战,并主张严惩失节的朝臣,奖励有功之臣,裁撤平庸之才。他忧国忧君,激愤时曾在3月之内上疏20余道奏议,就连曾在钦宗面前举荐过他的耿南仲也因“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而受到弹劾。宋高宗嘉奖他“论事正当,甚可取。”赐给五品服,邓肃因此声名大作。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十一日,高宗听信谗言,将居相位仅75天的李纲再度罢免,太学生陈东,布衣欧阳澈等为保李纲被斩首。邓肃并未因此而退却,他义无反顾,于当月二十一日再上《论留李纲疏》,明言“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所以,既不足以副高宗“眷注之诚”,又无法周旋于高宗左右的宠臣之间。奏折中还引用宋高宗起用李纲时说“李纲真以身殉国者”的话,含蓄地批评高宗出尔反尔的行为,强调“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也”。

  《论留李纲疏》触怒了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邓肃被免去左正言之职,谪贬回乡。

  邓肃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乡后又遇土匪作乱,一家八口人四处躲避,缺衣少食。他在诗中写道:“十年游宦落穷山,妾无衣帛日号寒”;“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空山四十日。画饼诳饥肠”;“詹成炊饭以搏沙,牛革荐甘真嚼铁……余不供僧僧供余,是事颠倒古所无”。穷困潦倒的生活由此可见。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他仍写下“逐客难参国士忧,客枕曾无一夕安”的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义士本色。

  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邓肃携母避乱于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2岁,归葬于邓墩,有《栟榈文集》25卷传世。

猜你喜欢

  •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盛景年

    字修龄,新昌人。至正十三年乡贡。

  • 朱斗儿

    女。号素娥,正德(一五o六―一五二一)时金陵(南京)妓。画山水小景,陈沂授以笔法。更入作家之誉。闻沂入翰林,尽以平日往来诗画缄封寄与沂,上写云:"昨日个锦囊佳句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其风流儒雅如此。《列朝诗集小传》、《画史会要》。

  • 赵眘

    赵眘一般指赵昚。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27年,享年68岁,葬会稽府永阜陵。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方婉仪

    方婉仪(1732~1779)一作畹仪,字仪子,生于雍正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此日据传为荷花生日,方婉仪有“我与荷花同日生”之句,故自号白莲、白莲居士,安徽歙县人。广东布政使方愿瑛孙女,国子学生方宝俭女儿。自幼跟随父亲和姑母方颂玉学习诗画。18岁嫁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为妻。家住扬州城内弥陀寺附近(今扬州市弥陀巷46号,罗聘为其起名“朱草诗林”),婚后育有二子(罗允绍、罗允赞),一女(罗芳淑)。著有《学陆集》、《白莲半格诗》。《学陆集》有婉仪自跋,《白莲半格诗》罗聘序。

  • 乐婉

    乐婉,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妓,为施酒监所悦。施曾有词相赠别,乐乃和之。即今传世的《卜算子·答施》,收录于《花草粹编》卷二自《古今词话》。

  • 曹豳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 元希声

    (六六二―七0七)唐朝洛阳人。隋兵部尚书岩曾孙,三岁便善草隶书,客有闻而谬之者,援豪立就,动有楷则,当时目曰神童。举进士,徵拜司礼博士,擢吏部侍郎。卒年四十六。《文苑英华、唐书宰相世系表》

  • 周锷

    明州鄞县人,字廉彦。周师厚子。神宗元丰二年进士。调桐城县尉,辞不赴,益究治六经诸子百家之说,悉著论其本旨。游颍昌府,访其舅范纯仁,过洛,见文彦博、司马光,皆见器重。后知南雄州,以言边事忤时相,入党籍,退休于家,学者称为鄞江先生。有文集。

  •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