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赵延寿生平

赵延寿生平介绍

赵延寿(?—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查看赵延寿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升迁

  赵延寿,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原来姓刘,父亲做过县令,小时候,赵延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战火烧到他的家乡,父亲的辖地被沧州节度使刘守文的部队攻占,他和母亲落入刘守文的属将赵德钧之手,小时候的赵延寿长得异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招人喜爱,有些武艺,又能做诗,他有两句诗在当时被人们广为流传,就是“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因此赵德钧非常偏爱,将他收为养子,于是他便改姓为赵。

  在刘守文被刘守光打败之后,赵德钧也投降了刘守光,但他对刘守光的所做所为看不惯,觉得在他手下做事没有什么前途,也看出刘守光是在走一条自取灭亡的路,于是就偷着跑了出来,归附了李存勖。

  李存勖很器重他,让他领兵一起参加了灭梁的战争,赵德钧立下大功,被李存勖任命为北方重镇幽州和沧州节度使。

  赵延寿跟随养父长大,又被明宗李嗣源看上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赵延寿便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官职一级级地向上跃升,一直到枢密使,并兼任徐州节度使。

兵败投敌

  赵德钧因为养子的关系,也成了李嗣源器重的大臣之一。但赵德钧还是有一些政绩的,他驻守在幽州长达十几年,将幽州治理得很有生机,为后唐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攻击。明宗对他很满意,加封他为北平王。 到了后唐的末年,李从珂在皇帝之位,石敬瑭和他矛盾逐渐加深,最后石敬瑭为当北方的皇帝,勾结契丹向后唐宣战。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部队联合将后唐的讨伐军围困起来,统帅张敬达向朝廷频频求援,李从珂便派赵德钧、范延光和符彦饶分兵三路火速增援张敬达,并命赵延寿随后跟进配合。

  在增援张敬达的三路兵马中,赵德钧的战斗力最强,但赵德钧却讲起了条件,李从珂任命他统帅三路军队,他还不满意,又得寸进尺地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要李从珂任命他的养子赵延寿为镇州节度使,而且要李从珂允许他的军队和范延光的混合,他的打算是吃掉这支部队,扩大自己的势力。

  赵德钧这种小人行为让李从珂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范延光小心防备赵德钧,对赵德钧让赵延寿做镇州节度使的无礼要求,李从珂不但没有答应,还命令赵延寿马上进兵增援前线。李从珂对大臣们说:“赵德钧父子俩不思报国,反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强取官职,真是可恨!如果他们真能退敌立功,我甘心将帝位让给他。他现在竟这样目无君王,大胆要挟,到最后只会是犬兔一起完蛋!”

  见李从珂不吃他这一套,赵德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目标投向了契丹,他给契丹王耶律德光送去大批财物,乞求耶律德光支持他做中原的皇帝,舍弃石敬瑭。但当时的耶律德光已经许诺了石敬瑭,因为他很眼馋石敬瑭答应给他的十六州。但看见赵德钧送来的宝物珍玩,他又动了心,加上他也害怕赵德钧截断他回草原的退路,于是便犹豫起来,桑维翰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赶忙到耶律德光的大帐前劝说耶律德光遵守先前的诺言,又在大帐前哭诉了一天,使耶律德光下了决心支持石敬瑭,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

  由于增援的部队迟迟不到,结果贻误了战机,张敬达被属将杨光远杀死,然后杨光远率领后唐的军队投降了契丹。此战失败,赵德钧乘机要官和迟迟不进是主要的原因。但他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和后唐决裂,他连原来的属地也失去了,只剩下手中的军队了。为了立足,他和赵延寿攻占了潞州,权做容身之地。

  但他的所作所为让将士们很失望,不少将领领兵离他而去,小小的潞州也难以固守,赵德钧父子无奈,只得投降了契丹,保条性命。
赵德钧父子被押赴北方草原,受到述律后的斥责羞辱,赵德钧在一年后死在了那里,做了异乡之鬼。和他的行为比较,赵德钧之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效力契丹

  养父死了,但赵延寿却被耶律德光重用,因为耶律德光想用汉人来统治中原,然后他再加以控制。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从此赵延寿便充当了耶律德光进犯中原的急先锋。

  在后晋末年,石重贵和契丹关系恶化,耶律德光屡次南下讨伐这个不听话的“孙子”,他让赵延寿领兵开路,答应他在平定中原后立他为帝。赵延寿便像条忠实的狗一样非常卖力。等到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汉人士兵,都归你统领,你亲自去安抚安抚他们吧!”赵延寿领命去了,杜重威和李守贞等降将纷纷跪拜行礼,赵延寿似乎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样子,但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耶律德光到了开封,见后晋的投降军队几万人都在陈桥一带,他怕将来后晋将士兵变,就有了斩除后患的念头。赵延寿听说后不想失去以后可以利用的军队,赶忙去见耶律德光,问他:“陛下百战之后才得到晋的国土,不知您是自己统辖呢,还是让它将来被别人夺走?”

  耶律德光听了不高兴地说:“朕因为石重贵忘恩负义才发兵征讨,前后五年的厮杀,几乎耗尽国力,刚得到中原,怎么不想自己统辖?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赵延寿说:“中原南边和吴国相临,西边又和蜀接壤,边境长达几千里。不久之后陛下北归,如果吴和蜀发兵中原,那这几千里的边界谁去为陛下守卫呢?如果不派兵把守,恐怕要被他人夺取。”

  耶律德光问道:“朕还没有想到这些,那你说该怎么办?”

  赵延寿说:“臣知道契丹的兵马善战,但不习惯南方的暑热气候,所以不能让他们去驻守西边和南边。我看不如把降卒全部改编,然后派他们到这些地区守卫。”

  耶律德光犹豫着说:“以前朕也曾想杀投降的士卒,但没有执行,结果留下大患,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朕想除之以免后患。”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不听,赶忙说出了具体办法:“臣的意思不是让降卒仍然驻守河南,可以将他们连同家属迁往北方的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和镇州、定州,然后每年轮流戍守黄河沿岸,这样便可免除后患了。”

  耶律德光见赵延寿说的有理便同意了。不管赵延寿真实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毕竟将几万降卒的生命保存下来,所以后来人说是赵延寿免掉了又一次长平惨祸的发生。

  耶律德光虽然答应了保留几万降卒的生命,但对当初答应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诺言却不见兑现。赵延寿着急了,让人对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以此提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却说:”我对于燕王没有什么舍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况是其他的事。但我听说太子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做,燕王怎么能做呢?”

  为了安慰这个卖力的赵延寿,耶律德光便让人给他高官做,翰林院的人拟定了给赵延寿的一串官职,包括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耶律德光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两个划掉了,看来他还是不愿让赵延寿职权太大,尤其是军事大权。历来的走狗们都很难得到主子的真正重用,最多是利用而已。

客死异乡

  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建立大辽国后,也没有坐多久,一是不习惯中原的气候,但更主要的是中原军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害怕回不了老家,于是派人留守开封后,便急忙北上了,未到老家,便一命归西,回了另一个“老家”。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走了,便趁机打着耶律德光的旗号,自任权知南朝军国事,这个官职就是临时的最高统帅。但被契丹新首领辽世宗耶律阮抓获,将他像原来一样押到草原,不同的是上次是他和父亲,这次是他一个人。

  或许是养父的召唤吧,赵延寿最后也死在了契丹。

家庭成员

养父 赵德钧。

亲父 刘邟,本蓨县令。

妻子 兴平公主李氏 ,後唐第二代皇帝明宗李嗣源第十三女。

继妻 永安公主李氏,唐第二代皇帝明宗李嗣源第十四女。

儿子赵赞,辽史称赵匡赞。

猜你喜欢

  • 殷穆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 林古度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

  • 马周

    马周(601~648年2月7日),唐初宰相。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金章宗

    完颜璟(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达葛,世宗完颜雍孙,完颜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继位。章宗统治前期,金朝国力强盛,后期由盛转衰。在位19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大房山东北)。

  • 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 朱服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 钟振

    钟振,字玉甫。合浦(今属广西)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进士。历任滁州、广德、嘉定知县,擢守云南。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九有传。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