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萧华生平

萧华生平介绍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查看萧华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萧华早年以门荫入仕,在父亲萧嵩罢相后被擢升为给事中,后又任工部侍郎。天宝八年(749年),萧嵩病逝,萧华袭爵徐国公。他生性稳重,家风严谨,后拜兵部侍郎。

辗转归朝

  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萧华因未及随驾,被叛军俘获,授为魏州刺史。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萧华暗中与朝廷通信,欲在魏州为内应,结果被叛军侦知,遭到囚禁,直到崔光远收复魏州,才被放出。唐肃宗获知萧华在魏州施行仁政,便正式任命他为魏州刺史。十二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郭子仪担心萧华再次被叛军俘获,便让崔光远接任魏州刺史,并将萧华召到相州,安置在军中。

升任宰相

  乾元二年(759年),九节度兵败相州。萧华返回长安,因曾接受叛军任命的官职,被降为秘书少监,但不久便升任尚书右丞。后来,萧华出镇河中府,担任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萧华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当时,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倚仗恩宠,求取宰相之位,并讽劝裴冕,让他推荐自己。萧华正色拒绝,因此得罪李辅国。
谪贬硖州

  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上奏皇帝,称萧华专权,要求免去其宰相之职。唐肃宗不许,李辅国便再三上奏,并推荐元载。唐肃宗无奈,只得将萧华罢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同平章事。
同年四月,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被拜为宰相。元载迎合李辅国的意旨,将萧华贬为硖州员外司马。后来,萧华病逝于硖州贬所。

轶事典故

  肃宗末年,李辅国日渐骄纵,竟向皇帝求取宰相之职。肃宗忌惮他的兵权,不敢直接拒绝,委婉地道:“凭你的功劳,什么官不能当,只是不知道朝中重臣的意见。”李辅国便去游说尚书仆射裴冕,想让他推荐自己。肃宗私下对萧华道:“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裴冕等大臣呈上荐表,那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了。”萧华询问裴冕,裴冕道:“没有这种事,我宁可砍断胳膊也不会让李辅国拜相。”李辅国在肃宗朝始终未能拜相,并因此怨恨萧华。

后世地位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萧华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父亲:萧嵩,玄宗朝宰相,拜中书令,官至太子太师,封徐国公。

兄弟:萧衡,娶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仆卿。

儿子:萧恒,官至殿中侍御史。

儿子:萧悟,官至大理司直。

孙子:萧俯,萧恒之子,穆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左仆射,袭徐国公。

孙子:萧仿,萧悟之子,僖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司空,封兰陵县侯。

猜你喜欢

  •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 锺离松

    (1101—?)江宁人,字其绍,一字少公。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孝宗乾道间以朝请郎知兴化军事,善驭吏治民。尝奏蠲民租。

  • 李孝贞

    隋赵郡柏人人,字元操。李骞从子。少好学,性简静,不妄通宾客。初仕于北齐,入周为吏部下大夫。从讨尉迟迥乱,以功授上仪同三司。文帝开皇初迁蒙州刺史,治政平,吏民安。自此每暇日辄引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后征拜内史侍郎,以无干才,出为金州刺史。有集。

  • 许瀍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中唐时进士。据传,文宗开成初,尝游河中,忽得大病,不省人事。自言病中尝梦至瑶台,见仙女许飞琼,令其赋诗。梦醒,遂作《纪梦》诗。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七〇。《全唐诗》存《纪梦》诗1首,然孟棨《本事诗》、《唐诗纪事》卷五六皆谓许浑所作。

  • 周假庵

    周假庵,失其名。宁宗时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四)。

  • 乐婉

    乐婉,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妓,为施酒监所悦。施曾有词相赠别,乐乃和之。即今传世的《卜算子·答施》,收录于《花草粹编》卷二自《古今词话》。

  • 周寿

    周寿,字季老,一字元翁,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敦颐长子。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初任吉州司户,调秀州司录,终司封郎中。事见清光绪《道州志》卷七《周敦颐传》。

  • 王清惠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1] 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 赵彦端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工为词,尝赋西湖谒金门词,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会作此”!……"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有介庵词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