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记游松风亭原文和赏析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yòu)寺,纵(zòng)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nèn)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尝:曾经。寓居:暂居。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纵步:放开脚步走。就:靠近。止息:停下来休息。宇:屋檐。木末:树梢。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由是:因此。虽:即使。兵阵:两军对阵交锋。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时:这时候。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查看作者详细介绍

原文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