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舟中夜起原文和赏析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雨,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微风萧萧吹菰(gū)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打开舱门查看是否下雨,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菰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

舟人水鸟两同雨,大鱼惊窜(cuàn)如奔狐。
船工和水鸟都已进入了雨乡,一条大鱼受惊逃窜,仿佛奔跑的野狐。
“舟人”句: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雨乡。惊窜:受惊而逃窜。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独站船头,与自己的影子互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yǐn),落月挂柳看悬蛛。
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明月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渚:水边。吊:怜悯。寒蚓:即蚯蚓。“落月”句: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yú)
我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此时欣赏,转眼就会过去。
忽忽:失意恍惚状。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鸡鸣声和晨钟声里,百鸟散去,只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
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查看作者详细介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打开舱门查看是否下雨,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船工和水鸟都已进入了雨乡,一条大鱼受惊逃窜,仿佛奔跑的野狐。
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独站船头,与自己的影子互相嬉娱。
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明月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我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此时欣赏,转眼就会过去。
鸡鸣声和晨钟声里,百鸟散去,只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

注释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菰(gū)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
“开门”句: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句: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雨乡。
惊窜:受惊而逃窜。
渚:水边。
吊:怜悯。
寒蚓:即蚯蚓。
“落月”句: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忽忽:失意恍惚状。
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李雨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95-96页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009-3-12:第309-310页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79年 (宋神宗元丰二年)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诗人写完此诗不久,就发生了险些使苏轼丧生的 “乌台诗案”。

李雨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95-96页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 ,2009-10-1 :第96-97页

赏析

诗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一点世俗烟火气,细微地写了夜宿湖中的景况。在描写中,尤其突出了一个“静”字,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动态还是静态,大景还是局部,都紧紧为写静夜服务。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是说诗人在舟中听到外面微风吹拂水草的声响,以为湖面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于是,推开船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这是诗人起首二句描绘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点出了 “舟中夜起”之题,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幻觉。这种手法,前人也曾使用过,如唐人释无可 《秋寄从兄岛》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但苏轼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为成功。

自“舟人水鸟”至“落月挂柳”六句,诗人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此六句可分三层,两句一折, 写出了 “静”、“独”、“冷”三种心境。

“舟人水鸟”两句,诗人以动静相衬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此时,舟人、水鸟都已进入了雨境,只有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亮,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只狐狸在草丛中惊窜而去。将“大鱼”误作为“奔狐”,其中暗伏着将满是月华的湖面误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这是自“开门看雨月满湖”之后的又一次幻觉,它是暗伏着的,不易为人查觉。这境界,如雨如幻、极远极近、极奇极美,“静”字为其魂魄。

诗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这万籁俱寂的夜境,这需要多少了解一点儿苏轼当时的心情。苏轼早年曾“奋厉有当世志”,但二十余年仕宦生涯的体验,使他对之产生了厌恶情绪,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诗人“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天性格格不入,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与诗人自身的“野性”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诗人曾说自己是:“尘容已似服辕驹, 野性犹同纵壑鱼”(《游庐山次韵章传道》), 就正是这一矛盾的形象写照。

苏东坡既不能真正归隐,丢弃自己“致君尧舜”的本来志向,又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慰藉。“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的深层蕴涵也正在于此。白天,“举手摇足,辄有法禁”,那是“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现在,在这个静静的夜色里,只有自己面对满湖的月光、惊窜的大鱼,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娱,这是 “野性”的解脱,是骏马的脱羁,诗人手舞足蹈,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独”字为眼,不仅写出此时此际之独,而且从潜意识上讲,苏轼一生独立危行,“一肚皮不合时宜”,也正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是一种时代先觉者的孤独。“独”字承上,深化了 “静”界。

诗人由 “静”至 “独”,总体来说,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境界。然而,诗人是不能完全忘却尘世的,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会突然闪过心头。于是, 诗人的心境转至 “冷”字,诗人面前的绝妙夜景也变得冷气袭人了:“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来自洲渚边的潮水在暗涨,其声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动的声音;挂在柳条之下的落月,犹如悬在丝端的蜘蛛。诗人使用 “暗潮”、“寒蚓”、“落月”、“悬蛛”这些充满暗色寒觉的意象,既进一步为这幅舟湖夜色图添画数笔,又象征和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为下一段的议论作了渲染铺垫。

最后一部分,诗人以议论抒情作结。诗人想到,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开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听:在鸡鸣声和晨钟声的合奏里,夜里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好夜晚的百鸟都散去了,只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苏轼此处用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的“猿鸣钟动不知曙”句,反其意,写自己对夜色清境的留恋,暗示对白日“忽忽忧患”生活的厌恶。

李雨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95-96页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009-3-12:第309-310页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 ,2009-10-1 :第96-97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