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爱国华侨企业家黄奕住逝世

爱国华侨企业家黄奕住逝世

在79年前的今天,1945年6月15日(农历1945年5月6日),爱国华侨企业家黄奕住逝世。

黄奕住传奇

苦难的童年

黄奕住,南安金淘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12月7日出生,因僻山村婴儿死亡率极高,其父黄则华希望能留住这个刚出世让其传宗接代的儿子,故取名“住”,俗呼“阿住”,是为小名。按黄氏昭穆序列,阿住属“奕”字辈,故大名“奕住”。

阿住有三个弟弟、二个妹妹,一家人全靠父亲务农和母亲莆氏纺纱的微薄收入养活,常常断炊。好强的莆氏,怕邻居发现她家断粮,就起火烧水,制造炊烟袅袅景象装门面,其实是喝水度日,因此,只得把第二个儿子送给远房亲戚,把二个女儿送给柯姓、莆姓农家做童养媳。

阿住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聪慧过常儿”,但喝水充饥的艰难生活只能辍学,担起“晨辄入山樵采,钱供椒水”的生活担子,帮助父亲干农活。可黄则华不愿阿住循祖辈的脚印而不见天日的老路,就送12岁的阿住跟伯父学剃头手艺。

师从三年后,阿住独自挑起了剃头担子,当起了走村串乡的剃头匠。1884年的一天,阿住为一富绅剃头,修面时富绅突然咳嗽,猝不及防,剃刀微伤了富绅的额角,尽管阿住连连道歉陪不是,可那富绅还是大声漫骂斥责他,还扬言日后要算账。阿住深感害怕,惹他不起,就躲到外村避祸。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向父母提出:干脆离开金淘到南洋谋生的想法,父母“喜其能自奋”。于是卖掉一丘祖产田,得银36元,作为他下南洋的盘缠。1885年春,黄奕住身怀36个银元,带着几件衣服和剃头工具,徒步100多里来到厦门,准备搭船去南洋。

艰辛的飘泊

在厦门,阿住寄居在“山民栈(客栈)里,等候船期。不久,他搭同安华侨黄仲涵的木帆船往新加坡,船费待到新加坡找到工作后再偿还。

经过颠跛的海上航行,总算顺利的到达新加坡。在一乡亲的小店里“弄帮”,有空就到码头人多的地方为人剃头。由于阿住为人亲和,认识他的人日多,人们就亲热地称呼他“剃头住”。经过一年的努力,他还清了船费。

1886年春,他转往兰,还是为种植园的华侨工友们剃头。可是,理了一年多的发,仍然赚不到钱,富不起来,颇有些俎丧和无奈。

1887年,他又转往苏门腊的棉兰,生活状况没有多少好转。于是在1888年,再转到爪哇的三宝垄,就是我国明代航海家、三下西洋的郑和登陆的地方。

在三宝垄,先在乡亲的杂货店帮忙,但很快发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于是又重操老行当,干起剃头本行,走街串巷,上门为华侨理发,有时夜里就寄住在妈祖庙里。一天,他为老华侨魏嘉寿理发时,向魏倾诉了自己的苦闷和想法,阿住说:剃头可以糊口,但一辈子也发不了财,想放弃理发行当,改做商贩,做小本买卖。正巧老华侨就是做小卖买起家的,他支持阿住的想法,还借给他五盾作本金。于是,阿住把剃刀用磨石锉残,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用布包好,绑上石头沉入太平洋,赌咒发誓不再剃头了!

糖王的脚步

阿住用魏嘉寿借给的5盾和自己的小积蓄作基本金,买些小杂货、食品,挑到三宝垄的郊区土著村落叫卖,同时收购土特产回三宝垄市区卖,两头赚钱。加上他为人热情,服务态度好,又恪守信用,很快有了些资金。他要以货郎担开路,踏上经商致富之路。

阿住挑着货郎担,细心观察市场动态,筹划着新的生计。他发现咖啡行当不错,就把货郎担换成咖啡担,生意火红,很快有了盈余。于是他进一步在花旗银行前租下固定地点,摆设咖啡茶档,兼营糕点食品。真是时来运转,由挑担到摆摊,由游动到定点,也就是由行商到坐贾,角色的转换,带来丰裕的收入,渐渐充实了起来。

阿住的和霭可亲,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加上他的生意经,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一个人既要进货,又要煮咖啡,洗杯盘,还要给顾客送糕点食品,实在忙不过来。这时,在他的咖啡摊旁也摆咖啡摊的土著姑娘蔡僵娘,提出合伙经营,阿住主外,她主内,煮洗管摊子她包了。从此,他俩的生意更加红火,收入更加丰戤。

1891年,他俩在三宝垄市最繁华的佐哈尔市场开起了“日兴杂货店”,从此就由行商小贩真正成为固定坐贾,也就落地生根。紧接,“日兴杂货店”做起了批发,改为“日兴商行”;再后,又做起国际贸易,搞进出口生意。并在印尼经济发展期中抓住进出口贸易中增长最快、最赚钱的蔗糖买卖,涉足糖业市场。日兴商行还直接到各地糖厂收购蔗糖,转手交易,从而迅速致富,像滚玉球一样,到1897年时,已拥资百万盾。阿住慎时度势,将生意范围做到全印尼,扩大到荷东印度,并将日兴商行改组为“日兴有限股份公司”,在三垄室市繁华的商业街中街上建起了自家的商行大楼,现为三宝垄国际商业银行。

至1913年,黄奕住的资产已达300-500万盾之间,跻身爪哇四大糖王之一(余三人为黄仲涵(建源公司)、郭春秧(锦茂公司)、张本福(戤隆公司))。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战争结束前的1917年,他利用荷印殖民当局的政策,逆向操作,实行大宗买进期货和现货,特别是远期期货,利润十分丰富。糖价上涨对日兴更加有利,上涨多少就赚多少,到1917年初,他的资本扩大了三倍,达到1000—1500万盾,一跃成为千万富翁。1918年,“一战”结束,荷印政府命令工商企业补交1914—1918年战争期间5年的税款,要阿住补交1500余万盾,相当于他全部资产的42%。其实,这期间的税款早已交清,补税无异于强征勒索。就在这时,荷印政府又派员诱劝他加入荷兰藉,以免交补税。日本领事也出面游说,要黄加入日本藉,也可免交。黄奕住“深以为耻”,严加拒绝。后经权衡改量,黄奕住于1919年4月5日怀揣2800万美元的巨款,回到祖国,选择空居鼓浪屿,另谋发展。

传奇的婚姻

旧时的南安,有蓄童养媳的习俗,黄家也不例外,在阿住小时候,父母就给他娶了童养媳王时,养在家里,同他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阿住16岁只身赴南洋闯天下,历尽艰辛,一直把心扑在事业上,无暇他顾。在三宝垄花旗银行摆摊卖咖啡时,与他为邻的摊主蔡僵娘,系当地土著姑娘,十分热情大方,先是提出合伙经营,黄主外,她主内,两相照顾,进而主动表示要嫁给他。

这一突然到来的爱情,弄得阿住手脚无措,十分矛盾。感到身在南洋,确实需要有个女人为伴,而且僵娘为当地土著,对自己的事业有诸多优惠,颇有好处。可老家的王时怎么办?他把实情告诉了蔡,不料蔡十分开明,表示愿意遵从黄家规矩,不计妻妾名分。三宝垄这头摆平了,就立即写信函告母亲征求王时意见。王时也是明理之人,认为在南洋有一个能代替自己真心照顾好阿住的人,有了蔡足可放心,于是认可了蔡的婚事。同蔡结婚四年后,王时已经19岁,阿住返回老家与王时圆房,是为正室。

这样,阿住就有了个“两头家”,两头都要照顾。南洋这头是事业,住的时间会长些。老家这头是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的王时,感情甚深,也难以割舍,只能抽空多回来。他赴南洋时,王氏将他换下的衣服不洗,挂在床头,每想他时就抱衣闻留在衣服上的气味,以解思念心切。她将此事告知阿住后,阿住颇为感动,对她的痴心长记心间。直至1945年6月逝世前,王氏一直侍奉在他的床前,阿住拉过王时的手,深情地说:“还是你好!”

真情的回馈

黄奕住完成了“黄家花园”三幢高级别墅的建设后,事业的发展方向作了战略性的转移,把重心移往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还涉足厦门的城市建设,且多有建树。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业,因为他牢记辍学之痛,一定要进引弥补。他在南安老家,在厦门鼓浪屿、在新加坡、在三宝垄捐资建造了许多小学、中学、图书馆、医院,进而捐助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岭南大学及厦门大学等,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920年,他创办“日兴银行”,入股厦门商业银行;1921年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在天津、武汉、重庆、厦门设分行,在北京、南京、杭州、香港、广州设支行,在苏州、无锡、鼓浪屿设办事处,并取得发行钞票的权利,到1935年取消私人银行钞票发行权时,中南银行的发行额已达1.03亿元,仅次于中国银行,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私家银行。

1931年出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含组成立诚孚信托公司,入股香港东亚银行。1932年入股新加坡华侨银行,精心构筑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金融网络。

1945 年 6 月 15 日病逝于上海,终年 76 岁。

1919年到1935年,他在鼓浪屿建房160幢,达4.15万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还独资建一条日兴街。可以说鼓浪屿每个角落都有他的房产。

同时,黄奕住还投资闽粤铁路、潮汕铁路、漳厦铁路,开采闽南矿产,投产上海、天津、广州的纺织、毛纺、化学、水泥、矿务公司。成立厦禾汽车公司,建设厦门自来水、厦门和漳州电话公司,是厦门自来水、厦门漳州电话的奠基人。他还领导厦门的城市建设,成绩卓著。

他还捐巨款救济中国南北各省的水灾、旱灾、造福人民!

总之,黄奕住从一个山村剃头匠,成长为印尼糖王,中国金融界的翘楚,留下伎人难以忘怀的事业,是值得后人尊敬和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