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

在76年前的今天,1948年6月29日(农历1948年5月23日),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

1948年6月,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彩色戏曲影片《生死恨》开拍,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影片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对原剧进行了删减,用16毫米彩色胶片摄制,然后翻制为35毫米。

梅兰芳饰演韩玉娘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谭先生也算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定军山》

1920年代,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梅兰芳《黛玉葬花》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著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陈丽芳《四郎探母》中坐宫

1948年6月29日,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直至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由桑弧导演,黄绍芬摄影的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它不但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舞台戏曲片,也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

影片保留了越剧艺术唱腔优美的特点,同时,发挥了彩色电影的优势,摄影和美术处理追求中国艺术独特的意境。影片上映后不但受到观众的欢迎,并获得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舞台艺术片一等奖,并在1954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同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为美国影星卓别林放映了此片,被卓别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6年,同样由桑弧导演,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改编自茅盾的同名小说,由白杨、魏鹤龄主演。影片获得1957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及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1962年戏曲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三个多小时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该剧编剧徐进功力深厚,紧扣宝黛这条爱情主线,唱词典雅清新,颇能传神。导演将真假景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该剧的外景大都在豫园拍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称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艺术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内地的观众人数就达12亿人次,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黛玉葬花》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禁锢已久的民众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电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戏曲片也回归正常轨道。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期,有五部比较受关注的戏曲片,分别是由京剧奇才关鹔鹴主演的《铁弓缘》、由原样板戏《龙江颂》的主演李炳淑担纲的《白蛇传》、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越剧小百花剧团的《五女拜寿》和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

《五女拜寿》

新世纪,著名导演张元拍摄了戏曲片《江姐》,《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拍摄了戏曲片《春闺梦》。今天,戏曲片已经从电影胶片,走向电视、走向网络视频。戏曲片不单单是戏曲电影了,新科技的诞生,特别是不同影像记录模式的诞生网络视频的传播,使得戏曲片获得了新的传播空间和记录形式。

《春闺梦》

中国戏曲是中国戏曲电影——戏曲舞台纪录片、戏曲艺术片、戏曲故事片等等+创作的客体对象,它赋予戏曲艺术以各种不同的电影性的东西,而同时又从戏曲艺术传统中汲取艺术的、文化的乃至艺术灵感的影响,以丰富电影故事片及其他类别的影片的创作。

今天,戏曲片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发挥着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