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上的今天>民国“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德生出生

民国“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德生出生

在149年前的今天,1875年8月4日(农历1875年7月4日),民国“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德生出生。

近代以来,列强人侵,清政腐败,国弱民贫的状况更加恶化。斯时出现一批有识之士,首倡发展“工商实业”,经世报国,强国富民,世称经世派,他们由此成为引领中国近代工商实业发展新潮流的开路先锋,荣德生便是深涉这一潮流的成功实践者。荣德生继承中国近代经世派的优秀传统,以发展实业为强国之媒,以兴学育才为经世之本.以区域改造为济世之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闻名中外的“面粉大王”

荣德生,谱名宗锉,号乐农,生于清光绪元年七月初四(1875年8月4日)。无锡西乡荣巷人,出身寒微,家世经商务农。先由钱庄学徒做起,开办广生钱庄;由创办茂兴面粉厂开始,成为“面粉大王”,后又创办振新纱厂,再建申新纱厂,最终成为“棉纱大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由一介布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首户。

荣德生只读过五六年私塾,就相继到上海的钱庄当学徒,由此通晓了珠算、记账、存款、放款、贴现、汇兑等各种钱庄业务。1891年,荣宗敬学徒期满,转入森泰蓉钱庄做跑街,在金融市场的资金调拨、运行和小麦、棉花的产销行情等方面,积累下丰富的知识和经验。1893年春,荣德生随父亲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朱仲甫手下做帮账,办理进出口税务。这些经历,对荣氏兄弟后来经营面粉、纺织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准备。

1898年,适逢清政府决定流通新银元,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大批商人涌到上海采购面粉,汇兑十分活跃。他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拓展广生业务,两年间盈利竟达白银近万两。同时,荣德生和兄长荣宗敬又在家乡荣巷开设公鼎昌钱行,每年都能稳获二只千元的收益。

1900年夏天,荣德生去了上海,发现各业萧条,惟独内地小麦源源涌来,沪产面粉不断外运,遂产生了兴办面粉厂的念头。而荣宗敬也从几年来广生钱庄的业务和上海各业平淡、惟有面厂连年获利中认识到:“粉厂一业,关系到民生所需,倘在无锡产麦之区建设一厂,必能发达。”于是,创建了茂新面粉厂。

图:茂新面粉一厂厂房

1904年受日俄战争影响,茂新面粉远销东北。1905年增添英制钢磨6部,面粉日产能力增至800包,企业连年盈利。1910年,茂新再次添机,装置最新式美国钢磨12部,并拆去石磨,改建厂房,资本增至20万元,面粉年产能力89万包,相当于建厂初期的10倍。荣氏兄弟不仅努力扩大生产,而且大力提高产品质量,从原料选购、原麦搭配,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层层把关,切实做到秤足、质优、色白、味纯;并学习外国厂商,改进外形包装,终于创出了“兵船”名牌。

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外环境,迎来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荣氏兄弟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从1912年至1921年间,他们通过设立新厂、租办和收买旧厂等办法,迅速壮大。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西欧、东南亚,成为闻名中外的“面粉大王”。

图:茂新福新面粉公司产品商标

再摘“棉纱大王”桂冠

在茂新面粉厂日益发展的同时,荣氏兄弟依据“发展实业,应从吃穿两门人手”的指导思想,于1905年8月集资27.08万元,创建振新纱厂。振新与茂新毗邻,1907年3月21日(农历二月初八)投产,主要设备有英制细纱机28台10192锭,日产棉纱23件。开工初期,因经营管理不善,亏蚀甚巨。1909年,荣德生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产量、质量蒸蒸日上,企业转亏为盈。1910年,振新生产的棉纱在市场上已能与日纱“蓝鱼牌,相匹敌。

荣德生为了扩大了振新纱厂的规模,添机至3万锭,并提议在上海、南京、郑州增设3家新厂,但遭到那些希望分红得利的多数股东的反对。为了求得企业的发展他于1915年春毅然退出振新,到上海创办了申新纱厂;1917年,买下恒昌源纱厂,改为申新二厂;1919年,筹建无锡申新三厂;1921年,创建武汉申新四厂。至1922年,4家纺织厂共有纱锭134907枚、布机1615台年产棉纱80356件、棉布359530匹,是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企业。

1931年初,又购买李鸿章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近代机器纺织厂---上海三新纱厂,建立申新九厂。到1932年,申新9个厂共有纱锭521552枚、线锭4004枚、布机5357台,固定资产总值4工85.81万元,职工31717人,年产棉纱306248件、棉布2798486匹,分别约占全国棉纺织厂纱、布总产量的18.4%和29.3。继“面粉大王”之后,荣氏兄弟又成了中国的“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1902年第一家面粉厂投资到1931年建立申新九厂,战胜了多次经营危机,先后摘取“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顶桂冠,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重视教育,一生办学

1904 年,荣德生30岁,在家乡倡议并发起捐款,开办新式小学堂“将原有私塾改为公益小学,筹集经费,是为创设学校之始”。以后,随着事业的发展,办学热情越来越高。具体发展过程,可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 从1906年至1918年,先后创办四年制的公益初等小学和竞化初等女子小学各四所,二年制的公益高等小学和竟化高等女子小学各一所。“公益小学和竞化女子小学,不仅在无锡地区被公认为私立小学的模范,而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也颇负盛名。”

2. 从1919年至1937年,荣德生相继开办公益工商中学,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和公益初级中学。办学经费,都由荣德生承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都是工商中学的学生。

3. 抗战时期,所创办的学校同企业一样,亦遭严重破坏,但在这一时期,是荣德生由举办中小学普通教育转向举办高等专科性教育的过渡阶段。1938年6月,筹办中国纺织染工程补习学校,1940年,又以申新九厂的名义,开办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

4. 自抗战胜利以后,他虽已年逾古稀,但办学的热情丝毫未减。1946年,他亲自主持了公益中学的复建工作,1947年又亲自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江南大学,不仅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本科大学,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极其璀璨的一页。”

荣德生先生一生办学,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大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男女并进。成绩斐然。他一生用于办学的经费,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20年代初,每年用于1所中学,8所小学的经常费用就达4万元。公益工商中学从创建到停办,8年间共计耗资25万元,相当与开办申新三厂时总投资的六分之一。江南大学创办时,预计耗资老法币200亿,超过同时兴建的开源机器厂投资的22%由于当时物价飞涨,实际耗费大大超过预算。仅这几笔费用,就足以说明教育在荣德生心目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荣德生构想了一个战后打击,荣德生的设想没有实现。而且荣家企业再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然而,这并没有动摇荣德生兴办教育的信心,这时他把办学的重点转向了创办高等学校。这是荣德生一生办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转折。1947年年逾古稀的荣德生,不惜花费巨资,在无锡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把他一生的办学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先进理念,自治管理

荣德生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走出了一条发展民族工业的成功之路。他认为择人和用人是管理工作的关键。他的人才观是:对人事安排及劳动思想有合理措施,如职员必须用忠直勤恳之人,避免阿谀进谗之辈,实行科学管理,发挥技术能力;工人进行教育,勤劳工作,不事浪费,工资合理,不任意提高,使企业窒息。

他还赞成在实践中锻炼人才,把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管理人员聘请到申新三厂任职,实行科学管理。荣德生二子荣尔仁没有进过大学,在公益工商中学毕业后, 即在家一面请名师指导学习国文、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每天到申新三厂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汪孚礼等)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依次到各个生产部门实习,到日本考察学习,通过这样的途径。成为荣氏第二代企业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另外一个值得称颂的地方就是劳工自治管理。自1926年起,荣氏企业废除了人生依附的工头制,实施技术革新管理,翻开了荣氏企业发展的新篇章。1932年,荣德生写到:“厂中研究工人待遇,自制设备日臻完备。进厂先教识字,落工习副业,非实习不能派事,女工非由养成班学过不能工作,班班皆教导,宿舍亦有室长,办理渐有声誉。”直接主持创办劳工自治区的申新三厂厂长薛明剑在日记中写到:“凡工人自出生至老死,均已顾及。设有医院、学校、运动场、健身房、尊贤堂、功德祠,以至公墓。平时更有图书馆、茶馆、裁判所、托儿所、各级夜校,以及养鸡、养兔、养蛙、种蔬、照相、酿造等副业、训练共二十二种,任凭工友工余之选习。并有机工、女工、职员德不孤三种养成所、大礼堂及新医院等设备。”报界赞许为“足树国内工业界之模范”,连国际劳工总局特派员伊士曼参观后也“赞美不已”。劳工自治区创办的意义,薛明剑明确说道:“我很诚恳的向全国同胞说,劳工事业的重要,不仅为工厂和工人本身的福利事业,且亦是社会事业。”劳工自治区是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建设,已经超越了教育、福利、劳资关系等评价范畴,是城市工业化与社会城市化相结合的创造性建设。在近代民族工业化的历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之举,至今仍然值得众多民营企业好好学习和借鉴。

荣德生是一位集实业家、教育家、改革家于一身的杰出爱国主义者,对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事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全在事业上面,经常要养活数十万人,如果事业一旦停止,数十万人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所谓资本家,是将钱放在家里,绝对不想做事业。据我所知,有人家里藏有金条2700余根,但绝不想投资到社会上面,这是事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