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乙、丁、己、辛、癸为阴。阴干主运气不足,为不及。
大腿。《素问·金匮真言论》:“病在肾,俞在腰股。”
病证名。又名口疳。“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当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热气蒸灼,津液不生,湿热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书名。鲁之俊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末附某部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
即橘皮竹茹汤第二方,见橘皮竹茹汤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红色或紫、黑色斑点。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丹溪心法·斑疹》:“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
病名。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的别名。系指脓耳耳内流脓腐臭者。又叫内耳疳臭。名称各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久病可致耳聋。参见聤耳、耳疳条。
书名。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四诊概要;第三章论八纲,并附医案举例;第四章证候分类;第五章诊法运用。末附有关诊断的原文选录和歌诀选录。内容比较丰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遍身忽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人参、苦杖、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
经验方。见《新医药学杂志》1972.1。凡参15~30克,当归、白芍药、郁金、党参、车前子、白术、茯苓各9~15克,败酱草、金银花各12~30克,茵陈9~30克,龙胆草6~12克,栀子、甘草各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