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癖

乳癖

病名。①乳中结核之一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又名乳栗、奶栗。因肝气不舒、郁结而成。此核可随喜怒而消长,大小不等,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质硬,多无痛感,无寒热,推之可移,不破溃,皮色不变。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消结,内服消遥散加味;或和乳汤加附子七分、煨姜一片;或化圣通滞汤主之;外用艾灸五、七壮,或丁香末敷之。古代文献有将乳癖与乳痞混称者。本病类似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②癖疾之一。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八卷。又名奶癖。指哺乳期婴儿,因伤乳食所致的癖疾。病机主要在于肝脾。因乳积损伤脾胃,肝气横逆,气血瘀阻,遂成癖疾。临床表现为身瘦肌热面黄腹大,腹壁青筋怒张,胁下痞块结硬。用调理肝脾,消乳化积之剂,如消癖丸。但过于攻下克伐之药,不宜滥用,以免损伤正气

猜你喜欢

  • 肺系

    出《灵枢·经脉》。①指喉头气管(承淡安《校注十四经发挥》)。②指肺与喉咙相联系部位。③肺的附属器官如气管、喉、鼻道等连成呼吸道的统称。

  • 二陵

    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

  • 痘证吐蛔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卷六。“伤寒吐蛔,责之胃寒。痘证吐蛔,责之里热。由热毒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但闻食臭,即涌出者,宜黄连止蛔汤。”

  • 胃热渴

    渴证之一。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症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郑在章

    【介绍】:见郑重光条。

  • 马核果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核桃楸果之别名,详该条。

  • 北五加皮

    见《科学的民间草药》。即香加皮,详该条。

  • 头晕药

    见《云南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

  • 乳鹅

    病名。《张氏医通》卷八:“乳鹅缠喉二种不同,肿于喉两傍者为双鹅,肿于一边者,为单鹅。”即乳蛾。详该条。

  • 生犀角散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生犀角、麻黄各一两,防风、天麻、羌活、当归、人参、葛根、赤芍药各七钱半,炙甘草、秦艽各半两,石膏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妊娠中风不语,四肢强直,心神昏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