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脏别论篇

五脏别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中心是讨论奇恒之府与五脏六府的功用。它所讨论的与《六节藏象论》和《五藏生成篇》有别,故名别论。文中还阐明诊脉寸口的道理,并指出医生诊病时,必须详细询问及耐心检查,然后加以鉴别和分析,才能达到确切诊断治疗的目的。

猜你喜欢

  • 寒湿泻

    病证名。指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运化失司所致的腹泻。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泄泻清白,或乳食不化,腹痛四肢冷,面白,不作渴者,此寒湿也。”治宜温中利湿。用五苓散送服理中丸。

  • 靛花

    出《简便良方》。为青黛之别名,详该条。

  • 气郁脘痛

    病证名。指气机郁滞所致的胃脘痛。《类证治裁》卷六:“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又称肝胃气痛。症见胃脘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吐酸等。《医林绳墨》卷

  • 邹铉(xuàn 旋)

    【介绍】:元代医家。字冰壑,号敬直老人。泰宁(今福建泰宁)人。精医术,尤擅长养生,并据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予以增订补充,编成《寿亲养老新书》三卷。

  • 手足汗

    证名。见《伤寒明理论》第一卷。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所致。其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若手足心热者属阴血虚;手足心发凉者属中阳不足。阴血虚者服麦味地黄汤;中阳不足者服理中汤加乌梅;日久不愈,气血俱伤者服十全

  • 文身

    见《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狄夷之国,祝发文身。”是在身体上刺字、刺花的古代习俗。

  • 责豚气

    古病名。见《圣济总录·积聚门》。即贲豚。积气因发作部位不同,可见气逆冲心满闷,或见膀胱切痛,上冲腹胁满痛,上下攻走疼痛等证。治宜槟榔散、四味丸、天雄散等方。参见贲豚条。

  •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

  • 马嗣明

    【介绍】: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 湿火三消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于湿热郁久,化火转燥而成的三消证。湿火伤肺为上消。证见烦渴引饮,咳嗽面肿,寸脉数大,宜用清肺饮;湿火伤胃为中消,证见多食易饥,面黄身肿,关脉数大,宜用加味清胃汤;湿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