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井疽

井疽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胸,名曰井疽。”又名胸发穿心冷瘘慢心锐毒心漏穿心毒井泉疽穿心疔。为痈疽生于胸部鸠尾穴(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中庭穴(膻中穴下一点六寸)或两者之间。多为心经火毒而发。初起如豆粒,逐渐出现肿痛,色变红肿高突等阳证表现,甚而可见心烦肌热,唇干舌燥,渴思冷饮等热毒之证。治宜参见外痈疔疮。如初起如豆粒,皮色不变、积久渐大,黑陷平塌,多为冷气攻心而发。久则穿溃成瘘,食少倦怠,精神恍惚,乃毒邪积久,犯心及肾,属无头疽范畴。宜温补托毒,补肾阳为主,外治参见无头疽、瘘及溃疡各条。

猜你喜欢

  • 囟骨伤

    病名。顶骨前囟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因跌打、坠撞所致。轻者仅局部肿痛,骨缝绽开,泛恶昏睡;重者骨陷损脑,身软屈手,昏迷不醒,气息微弱。治疗参见脑骨伤条。

  • 思郁

    情志三郁之一。因思怨不解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郁者,……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噎膈、为呕吐,下连肝肾则为带浊、为崩淋、为不月、为劳损。”初起气

  • 诊要经终论篇

    《素问》篇名。讨论诊察要道与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故名。本篇内容重点有二:一是诊察要道,说明了天地四时与人体发病及针刺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治不本四时,必内伤于五藏”的不良后果;另一是讨论十二经脉

  • 吸吸草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野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 马哈德哇

    【生卒】:约七世纪中叶【介绍】:唐代医家,一作大天和尚。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广为流传,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已佚。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 四逆注射液

    即四逆汤制成之注射剂,方见四逆汤条。

  • 玉楸药解

    药物学著作。8卷。清·黄元御撰。刊于1754年。本书分草、木、金石、果、禽兽、及鳞介鱼虫六部,共收药290种。内容基本上不引证文献,论述简要,颇多个人见解。黄元御自号玉楸子,故以为书名。现有《黄氏医书

  • 脚底板

    同足底。详该条。

  • 海藏五饮汤

    《医垒元戎》方。旋覆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厚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芍药、甘草各等分。剉,每两分四服,水二盏,加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取清,温饮,不拘时,忌食肉、生冷滋味等物。治

  • 膑骨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环跳。见该条。②解剖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