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气

伏气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如《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关于邪气伏藏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宋·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脉)中。”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清·王孟英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伏暑之类便是。

猜你喜欢

  • 三气

    运气术语。指一年的运气有平气、不及和太过三种情况。《素问·五常政大论》:“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 赤色老母菌

    见《中国药用真菌》。为树舌之别名,详该条。

  • 心邪

    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难经·十难》:“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 唇槁腊

    证名。为唇干枯之候。《灵枢·寒热病》:“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 ①运输或灌注。《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②音义同腧,穴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 苏罗子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娑罗子,详该条。

  • 顾焉文

    【介绍】:见顾元交条。

  • 齿音离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龂间,令齿龂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齿音离也。”系指因牙齿稀疏,说话时齿缝中有如风过的声音。

  • 天星根

    见《广西中草药》。为岗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 辄筋

    经穴名。代号GB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光、胆募。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胸部,腋窝中点直下3寸,再向前1寸处,约平乳头。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