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五法

伤寒五法

①指伤寒有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等五种基本治法。②医书名。4卷(一作5卷)。明·陈长卿撰。撰年不详。作者将前人对于伤寒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书中结合伤寒脉证详论五法,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有其独到的见解。清·康熙年间石楷予以校订,并加按语重刊。

猜你喜欢

  • 楮桃

    见《本草纲目》。为楮实之别名,详该条。

  • 阴黄

    病名。①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

  • 洗眼方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①秦艽、杏仁、黄连、甘草、防风、当归尾各等分,滑石少许。为末,水煎,温洗患眼。功能止疼去风。治两眼昏矇疼痛。②铜绿八两,炉甘石一斤,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先将前二味碾细末

  • 脾痈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

  • 风龋

    病证名,指齿龋而牙龈肿痛,齿缝出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齿即肿痛,脓汁出,谓之风龋。”治宜消风镇痛,用赴筵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良姜、

  • 皇甫云洲

    【介绍】:见皇甫中条。

  • 风热

    ①风和热相结合的病邪。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②病证名。①乳子中风热,表现为喘鸣肩息(出《素问·通评虚实论》)。②风邪外感,表现

  • 透穴法

    指透穴而刺,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刺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等。本法为窦汉卿所创。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

  • 朱潆(yíng 营)溪

    【介绍】:见朱煜条。

  • 亡阳汗

    证名。即阳气欲绝之汗多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亡阳汗者,……每每病笃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淋,口鼻俱冷,而手足青色,气促不止者,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参亡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