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暑

伤暑

病名。①指中暑热而致的病证。出《素问·刺志论》。《医林绳墨》卷一:“伤暑者,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其症日间发热头疼眩运,躁乱不宁,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或身如针刺,小便短赤,此为热伤元气也,宜以黄连香茹饮,或清暑益气汤黄连解毒汤,量其虚实而与之。”《医方简义》卷二:“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芪甘草可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伤暑者……其所及之症,有吐利腹痛气逆,发热,头疼烦渴,肢冷疼,前板齿寒,无汗,脉虚或迟或伏,昏闷者,宜香茹饮;有身热小便不利者,宜益元散;有吐泻寒热,喘咳痞满,体肿倦卧,便赤者,宜六和汤;有发热呕血者,宜黄连二钱,酒煎服;有暑天身热头疼燥渴者,宜麦冬汤;有暑天发渴者,宜生津丸。以上皆伤暑之属,所当分别而治之者也。”②指暑病之轻者。《医学心悟》卷三:“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③指病因。《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参中暑条。

猜你喜欢

  • 狼漏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因情志不遂郁怒气结而成。症见颈部缺盆穴处肿胀,延及耳根,破溃成漏,疼痛流脓水。宜内服空青散。相当于颈部淋巴结核。

  • 头风散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即头风摩散,见该条。

  • 月食疮

    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疼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参见月蚀疳疮条。

  • 攒竹

    经穴名,代号BL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毛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

  • 山家清供

    食疗烹饪专著。二卷。宋·林洪著。撰年不详。本书以笔记形式撰写,书中列一百零四种馔之品,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体验过,故颇有心得。本书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过去的食方大部分以食配药,食药相混

  • 脉理正义

    脉学著作。6卷。明·邹志夔撰。刊于1635年。邹氏汇集诸家学说阐析脉理,卷前列辨脉十篇,“其一卷曰明诊,揭脉之纲领也;其二卷曰序脉,布脉之条目也;其三卷、四卷曰类证,详其使用也;其五卷曰萃经,蒐其故典

  • 丹溪心法附余

    综合性医书。24卷。明·方广类集、重编。刊于1536年。方氏鉴于程用光重订的《丹溪心法》,赘列了一些与朱震亨学术理论相矛盾的“附录”,遂删削其“附录”部分,另以诸家方论缀于《丹溪心法》各门之后,所选诸

  • 眼昏

    证名。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目昏。详该条。

  • 耳环草

    见《世医得效方》。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 蝦蟆瘟

    病名。①瘟疫的一种。指头面肿赤为特证的疫病。又名浪子瘟、大头瘟、捻头瘟。《古今医鉴·温疫》:“病者大小无异,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痛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俗呼浪子瘟,或称蝦蟆瘟。城市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