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饥饱伤脾,痰食积滞不化引起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咳嗽》:“病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治宜保和丸等方。参见咳嗽、脾咳条。
即陶针。参见该条。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脾胃蓄痰,风火扰动而起。其唇或如口袋收撮,不能饮食。喉内风痰壅塞,或经一年发。治者用马齿苋汁洗唇……服防风通圣散,”或刺少商出血。若毒入心包,胸脘胀满,呼吸迫促,下
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两眦,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眦红肉深红色,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眦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
【介绍】:清代医家。字伦青。湖南衡山人。因得到其外祖父王慎微秘传的白喉验方,因而长于治疗白喉,并于1882年编撰成《白喉全生集》一书(1883刊行)。
见《重庆草药》。为松塔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脸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病名。妊娠24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并兼有头痛,眩晕,呕吐,眼花,上腹不适,视力障碍或血压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以上者称为先兆子癎。多因平素肾阴虚,妊娠后肾阴更虚,肝阳上亢,或阴损及阳,脾肾
出《本草纲目》。即哮拔。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