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即噎膈。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详该条。
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
怔忡之一。见《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二。《证治汇补》卷五:“有阴火上冲,头晕目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参见怔忡、虚损
运气术语。又称岁位。指中运与岁支之气相同,同时又当五方之正位,即土居中央,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则为岁会年。《素问·六微旨大论》:“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阴阳双方矛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运用这种变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和疾病过程的变化。如:①气候方面:若某年湿气(阴)胜,雨水过多
舌根部白苔,尖见黄苔。为邪在半表半里,或初入阳明里证。半表半里证用和解法。偏于阳明里证,用清热缓下(见《伤寒舌鉴》)。
病证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胎前停食。孕妇脾胃虚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而致食水停滞。症见脘腹胀满,或呕吐泄泻。因饮食停滞而胀满者,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恶心呕吐加枳壳、砂仁;伤食腹满泄
病名。出《仙传外科秘方》。指生于颈后天柱穴处的痈或有头疽。因邪热结毒上攻而发。证见寒热疼痛,四畔焮赤肿硬,连于耳项。宜急托里,以防热毒入脑。参见有头疽条。
出唐·孟诜《必效方》。为凤凰衣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