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含春
见《本草纲目》。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生于耳后发下,软小高突,不痛不痒。治法:以针刺破瘤体,粉发齐出。即皮样囊肿。
骨名。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蒺藜苗,详该条。
病名。《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喉咙忽胀似喉鹅,不能饮食。”即乳蛾。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玄精石,详该条。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是气血虚弱,病邪衰退而正气未复。彰,是扶助正气,鼓舞抗病机能使病邪尽去。指虚衰之证通过补益治疗使正气得到恢复。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即可改用温阳健脾法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热毒之气,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上赤如丹热,毒与血相搏而风气乘之,所以赤肿进走而遍体。亦称赤进丹毒,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汤、消毒饮加减。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铜痧,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盖脾为阴脏,己土主燥;胃为阳腑,戊土主湿,一湿一燥,湿热熏蒸,如盦面状,故发黄也。”参见痧、痧气条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调痈、调豆、手疽。指疔发生在大指者。证治见指疔条。②《疡科心得》谓蛇头疔之又名。
【介绍】:清代医家。字对山,上海人。撰有《对山医话》一书,主要为平时研究医学心得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