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亦称针、铍刀、剑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一种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用于疮疡排脓放血,亦用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指夏季感受暑热,肺受热灼,清肃失常所致的气喘。证见喘促,多汗,烦躁或身体发热,静则多言等。治宜解暑,清热或兼益气,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益元散等方。
【介绍】:见顾观光条。
出《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九针论》等篇。人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随天时气候而变化,故各有不宜针刺的时间,称为“天忌”。王冰注:“人忌于天,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的带状疱疹。详见缠腰火丹条。
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寒症多见于中气素寒,热症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眼内络阻所致。《审视瑶函》:“谓视物却非本色也。因物着形,与瞻视有色,空中气色之症不同。”患者不能正确明辨某些颜色,甚者全无辨色能力,只能分辨物体明暗程
【介绍】:见钱经纶条。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
病证名。见《幼幼新书》。病初骨热,销烁阴液,耗劫真精,致使肌体羸瘦,面色萎黄,腹脐时痛,胸膈满闷不食。宜猪肚丸(木香、黄连、生地、青橘皮、银柴胡、鳖甲),常服退黄长肌,进食解虚劳,行滞气,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