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多因肝经余热,上灼于肺所致。《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患惊风,惊止而嗽作,谓之惊膈嗽。”症见咳嗽痰稠,苔黄滑。治宜豁痰利肺,兼以平肝。用二陈汤加钩藤、桑皮。
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病名。见《增订治疔汇要》卷上:“喉疔,急症也。生于喉间,形如靴钉,尖而且长,紫黑坚硬,初起麻痒,旋即大痛。”系指发于喉内两旁之疔。初起但觉喉内麻痒,断而迅速疼痛,或发寒热。多因肺胃火燔,邪热内侵,郁久
眼科病证。《古今医统》:“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治宜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好黄连(去须)不计多少。研细末,剉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治消渴。
医论著作。清·宝辉撰于1901年。作者指出寒、温、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诸家均有所偏,遂总括有关重点问题18条予以辨析。文字简要,所附《游艺志略》为作者与其师友的医理问答。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即早晨嗽。详该条。
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主症为热饮食入胃,随即汗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肾,或出于半身。《证治要诀》卷九:“胃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
病名。后世称小肠气,即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肾气虚微,为邪冷之气所侵,传注于小肠,则令小肠连阴疼痛,故号盲肠气也。”宜服荜澄茄散,手足逆冷者,绿云丸方。或如手法整复,嵌顿严重者宜手术松解。
治法。又称养津液。用滋养津液的药物,治疗因高热等原因而引起耗伤津液的方法。如症见发热,口干渴,唇燥,舌红,苔黄或白而干等,用增液汤或益胃汤之属。常用药物有玄参、生地、麦冬、花粉、石斛、知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