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三者通号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胞脉正虚,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侵直伤胞脉,损伤冲任之气血,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症见带下量多,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五色杂下,气味臭秽,阴部痒痛,或有发热,腹痛,小便短赤等
见《泉州本草》。为猪鬃草之别名,详该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妊娠泄泻。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韭菜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1863~1938【介绍】:字英畦。广东新会人。博览经史,尤好《周易》,潜心医学。曾中举,然无意仕途,专心研讨仲景之学。清末曾任广东省陆军军医学堂中国医学总教习。1924年,应邀主办中医夜学
【介绍】:参见赵自正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瑞香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