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甘肃中草药手册》。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此症上下生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大痛,日渐溃烂。此症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恐平居坐卧湿
见《滇南本草》。为牡丹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甘蔗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斋甫《妇科三字经》。即正产。详该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即半身不遂,详该条。
出《南越笔记》。即含羞草,详该条。
古病名。指食不知饱,肌瘦、腹大而多泄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但其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亦呼为豁泄,此肠胃不守故也。”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
见顾氏医镜条。
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灵枢·刺节真邪》:“……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