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因产后血虚,心气不足,神无所归,症见惕然而惊,心中怯,如人将捕之状,甚则目不转睛,口不能言。治宜补心宁神。方用养心汤(黄芪、茯神、川芎、当归、麦冬、远志、柏子仁、人参、五
病名。见《咽喉急症秘书》。认为是肺家之病,吃汤饮食俱要抢呛出,治须润肺疏风降气之剂。参见还食风条。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经穴名。代号DU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大羽。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3寸,即入后发际4寸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烦心、失眠,癫狂,颈项强痛等。沿皮刺0.5
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寒邪外束,气血内郁,引起发痧。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用热水蘸搭臂膊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木舌。见该条。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详该条。
医论著作。2卷。清·张志聪撰于1670年。上卷大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杂论医理,对脏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种、证治、方剂等,分题予以辨析,说理简明扼要。作者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的功能
病证名。指痰饮病所致的咳嗽。《丹溪心法附余·咳嗽》:“辰砂半夏丸,治一切痰饮咳嗽。”《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心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