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宋·苏轼《物类相感志》:“人身血气周身,不知几千息。人血行而壅则疮疖,于虚穴处则生核,谓之‘疡’,疮所生也。疮瘥,核亦消。”根据描述,相当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续发性淋巴结炎。
皮毛之孔窍,即毛孔。见《脾胃论》。
出《经效实验单方》。为连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三。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或外湿浸内蕴酿成毒而致。证见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红肿热痛。因其睾丸不肿大,故可与子痈鉴别。初起宜清利湿热,服清肝利湿汤;已成
【介绍】:参见盛寅条。
①《验方汇辑》卷十方。天竺黄、胆南星各15克,大黄(酒浸)6克,僵蚕9克,麝香0.9克,冰片0.6克。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生姜煎汤化下。治小儿时疫,发热昏沉作搐者。②见《伤寒
是对阴血亏虚感冒的治法。症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舌嫩红,少苔,脉濡数等,处方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如葱白七味饮。
【生卒】:?~1380年【介绍】:明初医家。字用诚。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为名医朱震亨弟子,精医术,尤长于本草,汇集金、元著名医家如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震亨、成无己等关于本草方面的论述和发挥,编
名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胞宫。详该条。
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