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即骶骨。《伤科汇纂》卷二:“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即方骨也,”“……方骨一节,在尾蛆骨之上。”
病证名。多见于小儿。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干涩,失声不语。治宜解毒祛邪。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参见痘疮条。
病名。生于下颏部的湿疮。出《洞天奥旨》卷十三。由口津下流,浸渍日久所致。小儿多见患处湿烂,浸淫成疮。内服燥津丹,外用制津丹搽之。相当于口周围湿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肝经而发病。初起肤如虫癣,大小不一,形色不同,久则连片,腐烂腥秽,面目作痒,眉睫脱落。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
书名。清·梅启照辑。8卷。刊于1878年。本书原为梅氏在刊行《验方新编》16卷本时续补的8卷(即24卷本),其后刊印单行本,改为此名。书中仿《验方新编》体例,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还辑入了《叶天士眼
见《广州植物志》。为乌脚枪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青葙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①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治
针灸著作。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宋末元初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首为九针式及图、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次为治病直诀刺,其中列举了针灸治疗偏正头痛、眉攒内疼痛等69种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唇口蠕动。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健胃。用七味白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