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又名皮毛痿。详该条。
病名。多由患舌疳而舌肿起,如豆,如菌,渐如莲花,绵溃久不愈,甚则穿透舌体和腮部,所食之汤水皆漏出。谓之瘰疠风(《喉科指掌》卷三)。参见舌疳条。
书名。3卷。清·汪琥撰。约刊于17世纪。本书根据《痘疹金镜录》予以补充修订而成。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神怯气弱,受惊吓所致的痉证。症见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麦,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清·吴鞠通《解儿难》
见《湖南药物志》。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鬲,同膈。横膈膜上胸腔部。《素问·刺热论》:“颊上者,鬲上也。”
病名。《灵枢·经筋》:“溃疝腹筋急。”即疝。详该条。
①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②指暗处。《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③指前阴部位。
证名。指肾水凌肺所致的哮证。《类证治裁》卷三:“肾哮,火急者,勿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研细,分二、三次,姜汤调服。”
出《太平圣惠方》。为芜荑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