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悸

心悸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或谓心悸之重症称怔忡。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因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治宜养血补心,用四物汤朱砂安神丸等方。因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加减。因痰郁而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简要济众方等。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参见怔忡、虚损怔忡气郁怔忡痰火怔忡阴火怔忡风惊悸等条。

猜你喜欢

  • 中药炮制法之一。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他杂质。

  • 插药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米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瘘管及不知痛痒的疮疡,插药往往用剧毒的矿物药,应注意选择适应证,细心使用。

  • 三形

    指肥、膏、肉三种类型肥壮的人。《灵枢·卫气失常》:“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参见肥人、膏人、肉人条。

  • 指毒物、毒害、疫毒。①病因之一。疮疡发病中,常见的病因有火毒、热毒;虫兽咬伤而感受邪毒的如蛇毒、狂犬毒、疫畜毒;先天禀赋不耐接触某物而受害者如漆毒、沥青毒等。②病证名。疮疡之泛称,如疮毒、痈毒、阴毒、

  • 野鹤嘴

    见《广西中药志》。为莲生桂子花之别名,详该条。

  • 三焦郁

    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三焦郁,口干不食,栀子仁姜汁浸,炒黑研细,以人参、麦冬、乌梅煎汤服。”参见郁证条。

  • 乘枕骨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 破血伤风

    病名。出《活幼心书》卷二。为跌扑损伤皮肤,外风侵袭,伤痕随时发肿,疼痛的证候。治宜活血疏风为法。

  • 小红药

    见《红河中草药》。为小红参之别名,详该条。

  • 升提中气

    是治疗中气下陷的方法。中气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证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