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
窠,即窝穴。眼的凹陷处,包括眼眶、上下眼胞。《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生卒】:八至九世纪【介绍】: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子母秘录》十卷,佚。唐宋医家的著作如《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多引用该书内容。
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乙、丁、己、辛、癸为阴。阴干主运气不足,为不及。
反治法之一。使用寒凉药治疗寒证,或使用温热药以治热证,称为真反。例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咽喉痺塞的风火症,本不能用热药,但此时以开闭为急,借用南星、巴豆、法夏等温药温开化痰,称为真反。但痰涎缓解之后,仍
书名。4卷。清·唐毓厚撰。刊于1878年。作者认为“温、疫本属两途,只因习俗并称,以致疑义不明”(见本书凡例),遂广集诸家学说,参以己见撰成本书。唐氏将温、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岁气、时疫、疫毒四门;兼
书名。一名《珍珠囊》。金·张元素撰。成书于12世纪左右。原书已佚,今仅存辑入《济生拔萃》一书的节录本。首载113种药物的阴阳、寒热、性能、主治、归经及宜忌。其次记述了君、臣、佐、使、通经(通经以为使)
《灵枢经》篇名。本篇所论诸病,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伤,古书没有记载,口授相传,故名。篇内讨论了十二种病证之发病机制、证状及针刺方法,即: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涎下、耳鸣、自
出《毛诗传》。为鹌鹑之别名,详该条。
出《伤寒论》。古人把上厕称为更衣,故更衣指排解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