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口吃、謇吃。多由话语重复,期期艾艾而不能畅出,久成习惯,或出言过速所致。古人认为本症的发生与会厌厚大,开阖不利有关。《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忧恚无言》:“会厌者为开为阖,
病名。乳蛾之因于风热而发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可选用清咽利膈汤,广笔鼠粘汤等加减。参见乳蛾条。
病名。即兜腮痈。详该条。
出《遵义府志》。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又名穿胁痈、胁疮。指生于胁部的痈。由肝胆经郁火而成,多发于体虚之人。此证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焮痛,易脓易溃,脓多稠。治宜解郁泻火,服柴胡清肝汤;或用地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与赤眼后生翳同,详该条。
证名。又名久腰痛。见《外台秘要·久腰痛方》。详久腰痛条。
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虫毒气滞显于颜面皮肤而成。多见于儿童。面部有境界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白色斑片,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即单纯糠疹。这些征象均可作为诊断蛔虫病的参考。
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灵枢·五乱》:“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指对五类病邪分别用不同针具予以针刺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邪刺。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