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汗法

汗法

又称发汗法。①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宜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的目的,亦属汗法范围。②专门指小儿推拿的发汗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白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猜你喜欢

  • 四白

    经穴名。代号ST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处。布有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并有面动、静脉分支及眶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眼睑润动,头痛,目眩

  • 伤肝疬

    病名。《疬科全书》:“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疬,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疬。”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

  • 清咽滋肺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玄参、牛蒡子、荆芥、葳蕤、贝母、天花粉、马兜铃、桔梗、麦门冬各等分,甘草量减半。水煎服。治麻后余热,咳嗽声瘖。

  • 脑杓

    又名脑后骨。枕骨的枕鳞部分,以其形如杓,故名。《伤科汇纂》:“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 泻白-物汤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黄芩泻白散,见该条。

  • 诊脉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 李守先

    【生卒】:1736~?【介绍】:清针灸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6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于人。公元1786年以针刺疟大有效而始自信。因见针灸专书多古奥难窥,撰《针灸易学》(1789)2卷,前论古人

  • 小儿疳痢

    见小儿疳瘦条。

  • 暑产

    见汪朴斋《产科心法》下集。即热产。详该条。

  • 万氏家传广嗣纪要

    见广嗣纪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