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热病

温热病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四。①温病的别称。泛指各种温病、热病。也有以感受热邪轻重与季节的不同,分称为“温病”与“热病”者。《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参见温病、热病条。②温病之一种。指温病之偏热盛而不兼风、寒、暑、湿等他邪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湿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又:“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猜你喜欢

  • 肺伤

    指肺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操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

  • 疮疹热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发疹性疾患而引起的发热。其症以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指冷,耳鼻尖冷为其特征。宜分麻疹、飘疹、风疹、斑疹、天泡疮等辨证论治。

  • 肠红

    证名。见《鸡鸣录·后阴病》。指大便出血。可因湿毒瘀热留注大肠或脾阳不振,统摄失司所致。湿蒸热毒,多见下血鲜红;瘀热留注,多见血块紫殷。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消瘀,选用地榆散、芍药汤等方。脾失统摄,多见血出

  • 小儿溺血

    病证名,即小儿小便出血。多由胎热结于下焦,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渗膀胱所致。《证治准绳·幼科》:“溺血者,盖心主血,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又

  • 下关

    ①经穴名。代号ST7。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

  • 牛癫

    病名。即牛痫。因发作时吼声如牛鸣故而得名。《圣济总录》卷十五:“牛癫若牛鸣。”《辨证录·癫痫门》:“痰气太盛,一时跌仆,口作牛马之鸣者,世人所谓牛马之癫也,其实乃虚寒之症,痰入心包也。”参痫、癫、六畜

  • 通玄处士

    【介绍】:见刘完素条。

  • 脚髓孔

    见足髓孔条。

  • 陶针疗法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起源很古,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临床操作时,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

  • 眩晕

    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眩运、头旋眼花。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