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灵枢·五味》。又称口渴。①指自觉口咽干燥之证。多因肺胃有热,津耗血少所致。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选用麦门冬饮子、白虎汤、承气汤等。津液亏耗者,咽干口燥,烦热升火,舌干少津。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血虚者,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头晕目花,面白唇淡,舌质淡,脉芤。治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治宜祛湿利水,用胃苓汤、五皮饮等;痰饮内停者,口渴胸闷,短气,吐痰涎,心下悸,或呕吐、反胃等。治宜温阳化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等。瘀血内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脉涩。治宜活血祛瘀。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脾虚不运者,口渴而稍饮即止,或喜热饮,四肢困倦,脉弱无力。治宜健运。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等;肾阳虚衰者,口渴欲饮,饮一、二口即厌,或水入即吐出,恶寒肢冷,嗜卧,脉细。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口渴频饮,多食多尿者,为消渴病,详该条。②指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参见口干条。

猜你喜欢

  • 刺灸

    针刺和艾灸的合称。《素问·疏五过论》:“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 疡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7卷。包括《疡科临证心得集》3卷、《疡科心得集方汇》3卷、《景岳新方歌》1卷。清·高秉钧撰。刊于1806年。本书记述作者治疗外科病的临床经验心得,特别对于各种不同的外科病证的辨证有较详细的阐

  • 痨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发于足背或足小趾后京骨穴等处之疽。脓少、瘙痒。治同足背发。

  • 薛己

    【生卒】:约1486~1558【介绍】:明代医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薛铠是当时名医,任职太医院。他承继医业,钻研医术,闻名于当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

  • 风冷失声

    病证名。即风冷失音。《诸病源候论》卷二:“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癰(雍)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癰(雍)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参见暴瘖、

  • 玉顶发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百会疽。见该条。

  • 人丹

    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仁丹。甘草240克,木香45克,草豆蔻、槟榔、茯苓、砂仁、橘皮、小茴香(盐水炒)、肉桂、青果各30克,丁香、红花各15克,薄荷冰27克,冰片9克,麝香0.3克。为末,糯米粉12

  • 热服

    指中药煎剂乘热服下,以充分发挥其疗效。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 鱼尾

    ①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位于眼外眦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外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主治头痛,头旋,目疾;以及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3~0.5寸。②经穴别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脚面骨

    跗骨的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