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滋阴清化丸

滋阴清化丸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噙化。治阴虚火动而后嗽者。若盗汗,加黄芪(蜜炙)七钱;痰嗽甚,加陈皮贝母各一两。②《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引何继充方。天门冬、枸杞子、麦门冬、知母(酒洗)、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煮)、川贝母各二两,五味子七钱,牡丹皮山茱萸、玄参各一两,茯苓、山药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腹白开水送下。治肺痈。③《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当归、鳖甲阿胶、白芍药、茯苓、山药、贝母、天花粉、甘草、五味子。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含化。治劳嗽痰热,口渴汗出。④《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知母、贝母、茯苓、山药、天花粉、五味子、甘草。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治内伤咳嗽

猜你喜欢

  • 食郁

    证名。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酸嗳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是食郁。”治宜消食解郁。用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等。见六郁、郁证条

  • 赤秃

    病名。出《肘后方》卷六。本病初起头皮出现细小丘疹,色赤而流水,浸淫痒痛,但不起痂,最后毛发脱落。治疗用白马蹄烧灰研细用猪脂调搽。

  • 握灵本草

    药物学著作。一名《东皋握灵本草》。10卷,又补遗1卷。清·王翃撰于1683年。据作者自序提到,喻嘉言曾见本书,并有“君其手握灵珠以烛照千古乎”一语,遂名其书为《握灵本草》。卷首载《神农本草经·序例》及

  • 郑麟

    【介绍】:清末医家。字应文。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当地喉科名医郑宏绩之孙,亦通医学,撰有《灵素汤液溯源》一书,未见刊行。

  • 王协中

    【介绍】:清代医家。字敬义。上海市上海县人。精于温疫、伤寒等传染病,撰有《疫疠溯源》一书(1761年)。

  • 虚劳吐血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十二。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如心经阴虚,火盛动血,证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若心阳不收,汗出惊悸,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而见梦

  • 金匮真言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以阴阳五行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变化来讨论发病的规律。文中论述了天地、四时、日夜、脏腑、五色、五味、五音等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而强调摄生和“藏精”的重要性。作者认

  •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书名。清·刘钟衡撰于1899年。本书绘集西医生理解剖图及中医手足六阴六阳图,标以经络、腧穴所在部位,着重以中医理论阐明脏腑功能。可作为研究脏象和针灸的参考。

  • 妄言

    证名。指语言错妄。又名妄语。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

  • 徐师鲁

    【生卒】:十六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先学儒,后又随父学医及经络之学,并把沈承之(子禄)所编关于经络的书稿续编成《经络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