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家。安徽休宁人。儿科医生徐道聪之子,精通医术。撰有《徐氏方书》一书,已佚。
眼窝周边的骨骼。在眼窝上方的称眉棱骨,在眼窝下方的称骨。详眉棱骨、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2卷,已佚。
证名。指四肢逆冷不温的症象。出《素问·阴阳别论》。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亦有因热邪郁遏所致。《伤寒明理论·四逆》:“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若
证名,见《明医杂著》。小儿脾胃嫩弱,消化机能不强,喂养不当,容易导致消化失常,湿阻中焦,升降不利,或乳食停滞而成此证。治宜健脾化湿为主,用六君子汤。有乳食滞的,兼以消食导滞,如山楂、神曲、麦芽之类;若
重,重复,已经发汗而再次用汗法治疗,称重发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巳,阴疼。”发汗过度则耗损津液或阳气,故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①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素问·气交变大论》:“阴厥且格。”②吐逆证。《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
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疼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参见月蚀疳疮条。
书名。2卷。清·叶桂撰于十八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