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因服药后引起的哮喘。可因药物过敏,或其人体气素虚,劳倦过度,或病后用攻伐药太过,以致喘不能收。治宜扶正为主,如补中益气汤等方。《医学入门·喘》:“因服补药喘者
病证名。指瘀血所致的泄泻。《不居集·积瘀泄》:“内有积瘀,胸胁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医林改错》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用膈下逐瘀汤。
出《素问·移精变气论》。①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肌肉、筋骨的损伤。②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可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种。丹先发背部,后漫及全身,一日一夜即可成疮,色如红枣。未成疮时宜用棘根煎汤外洗,若已成疮,宜用赤小豆末敷之。
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取一缕麻刮令薄,以此麻缓系上灸,令麻断。男左女右,患多灭。”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传尸灸
①即捻子的俗称。见捻子条。②用药粉加少许赋型剂所制成的钉状剂,因形似钉,故名。俗称药线。依其药物组成不同,故有去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如《外科正宗》中的三品一条枪便属这一类剂型。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丛书名。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
即螺疔。见该条。
证名。指上焦闭寒不通所致的痞证。《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桑白皮、槟榔、木通、大黄、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