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前便血

经前便血

病证名。见《简明中医妇科学》。指每月行经前一、二日,大便下血。多因素嗜辛辣燥血之物,热郁肠中,大肠胞宫并域而居,当经行之前,胞中气血俱盛,引动肠中郁热,因而迫血下行所致。症见经前大便下血,色深红,面赤唇干,咽燥口苦,渴喜冷饮头晕心烦,经行量少,色紫红稠粘等。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约营煎(生地、芍药、甘草续断地榆槐花、炒芥穗、乌梅黄芩),大便燥结甚者,去乌梅,加麻仁、郁李仁;热甚者,去乌梅,加栀子黄连

猜你喜欢

  • 三百六十五节

    指全身穴位。《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王冰註:“三百六十五节者,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三百六十五是约数,当时实际穴位不足此数。

  • 舟楫之药

    同舟楫之剂。详该条。

  • 葳参

    见《滇南本草》。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 脱色

    脸色泛白,如脱去颜色之状,可见于突然惊恐或晕针。《素问·刺禁》:“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 直肠痈

    病名。《张氏医通》卷七:“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相当于盆腔脓肿等病。

  • 柔痉

    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

  • 湿毒疮

    病名。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湿疡。出《外科启玄》卷八。又名下注疮。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发于小腿足踝等处。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泡、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属湿热偏重;慢

  • 罗鬲

    即膈。《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

  • 大肠寒结

    寒气结于大肠而出现便秘。常见于老人及病久体弱患者,症见纳差,腹部隐痛,大便秘结,口淡,舌白少苔,脉沉弦。治宜温下法。

  • 大叶灰菜

    见《黑龙江中药》。为大叶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