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筋

经筋

①出《灵枢·经筋》。即十二经筋,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经皆有筋,经筋有病,病各有治。本篇专论经筋这类问题,故名。文中论述十二经筋附属于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它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还简述其发病特点是沿着循行的部位发生。指出“以知为度”、“以痛为俞”的针刺特点。

猜你喜欢

  • 黄芪茎叶

    出《名医别录》。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内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Bge.等的茎叶。升清滋液,通络消肿。治口渴,筋挛,痈肿,疽

  • 牛奶子树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琴叶榕之别名,详该条。

  • 漱涤

    又称含漱。用含漱药物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疮,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又如急性扁桃体炎,用风化硝、白矾、食盐各3克,加水一杯,煎沸,候凉

  • 中风七穴

    治疗中风的七个穴位。《太平圣惠方》:“凡人……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二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三肩井穴、四风市穴

  • 血管

    即脉管。详脉条。

  • 内伤呕吐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呕吐论》。指脾胃虚弱,或邪滞脾胃所致的呕吐。如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等。详各该条。

  • 行气

    ①理气法之一。即行散气滞,又称利气、通气。是治疗由气滞所产生的胸腹胀闷疼痛等病症的方法。如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行气法。详各条。②气功术语。《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

  • 白滑半边舌

    白滑苔见于舌之一侧的舌象。可见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或痰饮壅盛于肺。少阳证用和解法,痰饮内停用温肺散寒法(见《伤寒舌鉴》)。

  • 黄水疮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粘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

  • 肾伤

    指肾脏伤损的疾患。《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医学从众录·虚痨》:“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