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昏厥

经行昏厥

病名。指经行突发昏厥,片刻即醒,无后遗症的病症。常见有气脱气郁血脱血瘀暑厥所致。气脱者多因素体气血虚弱,经行期疲劳过度或悲恐所伤,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症见经期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气息微弱,治宜补气回阳救脱,方用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人参附子、炮姜、干姜)加减。气郁者多因平素精神紧张,经期又因恼怒或惊骇,致气逆于上、壅塞心胸、蒙闭清窍,症见经行突然昏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小腹胀痛,治宜开郁顺气,方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加石菖蒲。血脱者多因经血暴下失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经血暴下,突然昏厥,面色白,唇淡无华,治宜养血固脱,方用胶艾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血瘀者因血行不畅,气机不利,症见小腹疼痛剧烈,痛甚则冷汗淋漓,甚四肢厥逆,昏厥不省人事,面色青白,治宜活血行瘀理气调经,方用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减。暑厥者多因炎夏行经量多,或烈日下久立,汗过多,耗伤气血,腠理不固,暑邪乘虚而入致昏厥,症见突然昏倒,面色苍白,或身热面赤,治宜解暑开窍,将病人速抬至阴凉处,急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醒后可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加石斛、生地,汗出多者加用生脉饮

猜你喜欢

  • 外耳痈

    病名。《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耳内有脓时,……脓不外泄,热毒即循络外达,绕耳红肿,则发外耳痈矣,必欲开刀方愈。”参见耳根痈、耳门痈条。

  • 金镞科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参见金疮肿科条、十三科条。

  • 脾胃蕴热吐

    病证名。即胃热呕吐。《幼科要略》:“幼儿脾胃受伤”,“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连香饮。”参见热吐条。

  • 神采

    诊法术语。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色彩鲜明,目光有神之貌。

  • 大雷头风

    病名。指雷头风病势较剧者。《证治准绳·杂病》:“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目痛便秘结者,曰大雷头风。”详雷头风条。

  • 大杼

    经穴名。代号BL11。出《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胸神经

  • 血结胸

    结胸证之一。①指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亦可用抵当汤、桃核承

  • 拳顶法

    推拿手法名。手握拳,用食指或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用力按压穴位。作用似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 胎疸

    病证名。指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又名胎黄。《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

  • 双补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水煎服。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溏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