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

病证名。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转输失司,水湿停聚,泛于肌肤而成水肿,《叶氏女科证治》谓:“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剋化水,变为肿。”症见四肢面目浮肿,按之没指,经水后期,量少色淡,伴有胸闷腹胀,纳少便溏,神疲肢冷,治宜温脾阳,利水湿,方用理中汤加桂枝茯苓;若素体肾虚或房室不节,肾气内伤,经行时,经血下注,阴盛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道不利、症见浮肿以下肢为重,伴有腰骶冷痛,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大便溏薄,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巴戟天;若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行不畅,血行受阻则滞而为肿,症见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太息,治宜理气活血,方用八珍汤(《济阴纲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加泽兰茯苓皮

猜你喜欢

  • 寒因寒用

    反治法之一。指治疗真热假寒的方法。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

  • 舌苔厚

    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 杨元直

    【介绍】:元代大学士。字大方。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继承父亲医业,兼太医院掌医卿。

  • 九转金丹

    即九转之丹,详该条。

  • 下棱骨

    骨名。相当于肩胛骨的脊柱缘。《伤科汇纂》:“肩胛骨……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 目涩

    证名。眼干燥滞涩或似异物入目般涩痛不适,称目涩。《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肝之外候也。……上液之道,若悲哀内动腑脏,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又风邪内乘其腑脏,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欠,泣

  • 乳子中风热

    病证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发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张志聪:“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风热盛而内干于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夫脉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

  • 得气

    ①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以及医生持针之下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

  • 黑翳如珠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常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小儿患此,多属实热眼疳。证见“风轮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高低大小不等,状如蟹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目赤羞明,痛极难睁。治法:虚热挟风者

  • 水桐树皮

    出《濒湖集简方》。即桐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