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虚损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证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

  • 脽(shuí 谁)

    臀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

  • 猴姜

    出《本草拾遗》。为骨碎补之别名,详该条。

  • 大松身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宽筋藤之别名,详该条。

  • 湿可去枯

    用滋润的药物,治疗津枯血燥证。《汤液本草》卷上:“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又如肺受燥热,咳嗽无痰而胁痛,口舌干燥,舌红无苔,用清燥救肺汤以清燥润肺。

  • 本作髌。膝盖骨。

  • 摩风膏

    ①《银海精微》卷下方。黄芪、细辛、当归、防风、杏仁、松脂、黄蜡各一两,白芷、麻油各四两。先将蜡油熔化,他药为细末,慢火煎成膏,贴太阳穴。治鹘眼凝睛,外障。②《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方。蓖麻子(研)一两

  • 星香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天南星、半夏、陈皮(去白)各三两,香附(皂角水浸一伏时,晒干)二两。为末,姜汁糊为丸。治气嗽,脉浮洪滑数,兼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甚如吐脓血,将成肺痿

  • 温氏海上仙方

    见助道方服药须知条。

  • 中客忤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即客忤。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