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

证名。出《麻疹活人全书》。系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好发于婴幼时期。临床以热、咳嗽、呼吸急促为特点。在麻疹、感冒或其他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先后天不足,如佝偻病,营养不良,亦易并发和继发。以寒温失常,外感风寒风温之邪为主要发病因素,而以风温之邪为多见。风寒仅见于初期,寒邪化热,故温热占其主要地位。肺为娇脏,性喜清肃,主呼吸。寒温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经,轻则为咳,重则为喘。如因温邪化火,寒邪化热,炼液为痰,痰阻气逆,从而导致呼吸困难,产生气促。或因邪郁肺闭,气失宣通,气阻则血滞,故在气急鼻煽的同时,可伴见颜面、口唇、肢端等青紫发绀。心主血脉,肝为藏血之脏,在重证病例中,由于气闭血滞而发生心阳虚衰,肝脏肿大等危象。如因热毒炽盛,内陷营分血分者,可见昏迷抽搐等。若体虚邪恋,可使肺部病变迁延难愈。初期寒邪犯肺,宜辛温宣肺,用三拗汤;属温热者,则宜辛凉,用麻杏石甘汤;痰喘者,宜定喘涤痰,用定喘汤;毒热偏重,宜清热解毒,用三黄石膏汤。正虚邪盛,导致心阳虚脱者,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青紫郁血明显,肝脏肿大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化瘀生新。

猜你喜欢

  • 产后乳无汁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属缺乳范畴。参见该条。

  • 夹热腹痛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枳壳,亦可针刺行间

  • 邪恋心包

    指邪气羁留心包,阻蔽神明而致昏迷惊厥,持续多天不醒的病变。多与病邪夹痰有关。宜结合化痰开窍治疗。

  • 热毒瘰疬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 徐大椿

    【生卒】:1693~1771【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灵胎,又名大业,江苏吴江人。祖父徐釚,曾任翰林院检讨并参加纂修《明史》。他学有家传,通天文、水利等,更工诗文。年轻时因见家人多病而学医,前后行医五

  • 女科证治准绳

    书名。《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5卷。明·王肯堂撰。本书主要以《校注妇人良方》为基础,广泛收集各家学说,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

  • 鹿铃草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 轩岐救正论

    书名。6卷。明·肖京撰于1644年。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1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2四诊正法,以脉证为主兼

  • 单行

    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如甘草汤、独参汤等。

  • 榻着毒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瘭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