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前皮肤瘙痒
病证名。见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即妊娠身痒。详该条。
病证名。见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即妊娠身痒。详该条。
酒剂的古称。详酒剂条。
证名。指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可伴见喜悲易愁,冷汗出等症。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选用茯苓补心汤、远志饮
病名。即疝气。《育婴家秘》:“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参见气疝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鸭儿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三国魏针灸医生。高句骊国(今朝鲜)人。佚名。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其妙如此。
【介绍】:明代医家。字正甫。婺源江湾(今江西婺源县东)人。幼年多病,因而学医,读医书很多,在当地闻名。著有《医学原理》、《丹溪发明》等书,皆佚。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
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泛指外感风邪的病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