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
使用寒凉药物应避开寒凉主令之时,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参见“用热远热”条。
劳复证之一。《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阴虚劳复者,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症仍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者,此真阴虚劳复也,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
治疗湿邪在上焦卫分的方法。症见头重而胀、肢体痠重疼痛、口中粘腻、不口渴,苔白腻,脉浮濡等表湿证候,用扁豆花、竹叶、佩兰、苍术、藿香、陈皮、砂仁壳、生甘草等。
【介绍】:清代医家。字锦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仕九品官。精于医,尤长于儿科,撰有《婆心集》一书,未见刊行。
书名,又名《卫生家宝》。6卷,另有卷首1卷。宋·朱端章辑,徐安国补订。刊于1184年。本书为作者历年所收集和试用效方的汇编。卷首为方剂目录,药件修制总例(记录300余种药物的炮炙法);卷1~6分为内、
出《灵枢·胀论》。指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胆胀、膀胱胀、三焦胀。详各该条。
病名。指疔生于下唇,致唇部肿起者。多由脾胃热毒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紫地汤等加减。参见唇疔及驴嘴风条。
见《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之血。
书名。①清·阎纯玺撰,沈棪增订。详见胎产心法条。②清·医无闾子著,季维翰增订。2卷。刊于道光年间。论述胎产常见诸病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