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结

腹结

经穴名。代号SP14。出《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肠窟肠屈阳窟肠结。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脐下1.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另说“在大横下三分(一说三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大横下一寸八分”(《针灸集成》);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及第十一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猜你喜欢

  • 郑瑚

    【介绍】:清代医家。字友夏。安徽祁门人。少时业儒,年长钻研医学,读《内经》等医书,为人医病,每有良效,撰有《扶婴录》一书,未见刊行。

  • 外感不得卧

    病证名。指感受外邪之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之症,诸经皆有,主热者多。”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等多种。详见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

  • 阳漏

    病证名。又名肥积。《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分生漏,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遇夜则稍可,非若他漏长流也,治当补正气,清金火。”宜益气清热,用人参漏芦散加减。

  • 烂喉癣

    病名。系指喉癣之因于棉花疮毒未尽,结于咽喉而致咽喉腐烂者。《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棉花疮毒未尽,而结于咽喉,其状周围紫晕,渐至腐烂,烂上则鼻平陷,烂下则饮食难进……当以清热凉血,补脾为主。”参见杨梅

  • 鼻涕虫

    见《本草纲目》。为蛞蝓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风泻

    病证名,指慢惊风后出现的泄泻。《证治准绳·幼科》:“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褪色,或夹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治宜补益脾气,用参苓白术散。

  • 三等

    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读素问钞

    书名。元·滑寿编撰。3卷。作者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于1519年又取王冰注参补其间,而以

  • 明耳目法

    养生功法。见《遵生八笺》。其功法为:常用手按两眉后小穴中,27次;再用手心和手指摩两眼和颧骨上,再向后揉耳,共30次。作毕,用手自耳向额按摩27次,到眉中和发际。同时要咽唾液。常做可耳目清明。

  • 腐苔

    如豆腐渣堆铺舌面,颗粒大,松而厚,容易刮脱,表示内聚浊邪,由于胃中阳气有余,蒸发骨中浊腐之气上升而成,多属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