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一大类。简称灸法。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据考古学的发掘证明,我国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中国猿人)已懂得用火。火的发现和使用,给灸治提供了条件,人类就有可能用火烘烤以至灼烫病痛所在,这可看成是灸法的起始。战国时期的书籍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说明灸法当时是一种通行的医疗方法。《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的不足。以后的医学文献,如《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备急灸法》、《神灸经纶》等,对灸法都有所发展。灸法多以陈艾作为灸火材料。《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艾灸疗法适应范围较广,对慢性虚弱性病症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猜你喜欢

  • 枳壳大黄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大黄、陈皮、木通、葛根、厚朴、甘草。水煎服。治酒积腹痛,痛而欲利,脉沉数者。

  • 酸胖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 儿枕块

    病名。《女科撮要》:“产后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即儿枕痛,详该条。

  • 尿白碱

    见《四川中药志》。为人中白之别名,详该条。

  • 四棱杆蒿

    见《中药志》。为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 硬下疳

    杨梅疮早期特征之一。由交媾不洁,染毒而发。多见于冠状沟、包皮内面、宫颈和大阴唇等处。通常单发,初起为浸润性丘疹,焮肿光亮,逐渐增大。破后溃烂,腥而无脓,周围略隆起,中心凹陷,硬如软骨。一般无痒痛等自觉

  • 胎寒胃冷啼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指婴儿面白唇青,时时啼叫的证候。由于母妊娠之时,寒温失理,取凉饮冷,冷气停滞,触入胞中,致婴儿出生之后,冷伏脾胃所致。治宜温中止痛。用理中汤。

  • 黄中夹黑通尖舌

    舌中央黄苔,从舌根至舌尖见一条黑苔。乃心、肺、脾、胃、肾、大肠、小肠均热极之候,若两感伤寒见此舌,为邪已入阴,治法与实热证同。可用苦寒清热、通里攻下(见《辨舌指南》)。

  • 增订本草附方

    书名。2卷。清·撰人不详。本书以全身各种病证为纲,病名下又罗列若干证候子目,然后将历代本草文献中的单方验方引述于后,全书共约万余方。由于取材较广,分类较细,便于查索资料与参考之用。

  • 下品锭子

    《外科理例·补遗》方。白矾二两,白砒一两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牛黄二分。先将砒末放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上,以炭火煅令烟尽,取出研细末,后入余药末,糯米糊和为挺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放入疮内,疮